课件编号2110436

书愤 配套教学设计(10)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343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书愤,配套,教学设计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学情分析 1 高一(7)是重点班,高一(10)班是普通班,但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又不能充分利用时间。因此多下班,多辅导。2 班级整体学习氛围还不够浓。特别是对语文这一科的学习存在误区。语文成绩在多次考试中出现一定的问题。所以要多教育和引导。 3重点难点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知人论世 一、知人论世 (知人)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论世) (结合书下注释1)谈谈此作是诗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所作?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活动2【讲授】课内探究 二、课内探究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早年的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2.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活动3【练习】 课后练习与提高 三 课后练习与提高 鉴赏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答:镜头一:“战士还家尽锦衣”,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在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 2.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是什么关系?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1)前三句渲染当时的热闹繁华,第四句写出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鹧鸪飞”三字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2)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3)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