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10442

书愤 配套教学设计(12)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2次 大小:3584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书愤,配套,教学设计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分析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具有有一定的阅读古诗文能力,绝大多数学生能借助字典提前预习,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能了解这篇课文的大意,由于在以前的课文中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相对完整的学习,所以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了解了课文所描述的对象后,不能体会其代表的深远的含义以及句子的深刻内涵;大部分学生虽然在朗读中能把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但却不是在体会着重点句子的描写将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所以这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重点指导的。而课前的预习,大部分学生也是以生字词为主要目标做的预习。 3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陆游的爱国精神。 2.难点:鉴赏列锦的艺术手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书愤 众所周知,南宋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朝代,由于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金兵掳去,宋高宗赵构得以登上帝位,所以,尽管当时宋朝的大好河山被金兵占领,但从赵构的心理上来说,他并不想收复失地,因为一旦收复失地,迎回二圣,他将无地可处。正鉴于此,南宋历史上有着太多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形象,比如:岳飞、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心里压着太多的愤慨,今天,我们就通过《书愤》来一同感受一下前人的情感。 活动2【讲授】书愤 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诗歌鉴赏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2.设计题目: ①文章题目为 “书愤”,这一“愤”这具体包含了哪些感情? 义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首联写诗人由于金兵南侵,立志收复失地。“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愤中有豪情壮志,有民族大义。 悲愤。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由于投降派的阻挠,诗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这一联的抒情显得异常的沉痛、哀伤。激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尾联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比。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借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宏大志向。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诗人并没有绝望,其中还蕴含着渴望为国效力的激动之情。 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联词语组合有什么特点?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 ③.同学们曾经接触过的诗篇中,还有哪些诗篇具有这一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组合而成,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表现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诗人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是写景,情寓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④.这是一种什么艺术手法? 列锦。 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方式,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通过列锦手法,勾勒出两幅战争画面,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五、总结 : 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是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 活动3【活动】书愤 拓展阅读陆游诗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