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04471

第1课_美术作品的创作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美术人教版 (2019) 必修美术鉴赏

日期:2024-11-25 科目:美术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466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美术,必修,2019,人教,高中,格式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美术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美术作品的创作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必修-美术鉴赏教材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选自2019人教版《美术鉴赏》的第一单元《鉴赏基础》的第一课《美术作品的创作》。教材围绕两个基本问题“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分析《愚公移山》和《梅杜萨之筏》两幅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艺术家搜集素材的过程,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再通过分析艺术家用艺术手段对创作素材的提炼与改编,了解美术创作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而是现实生活的升华,理解“艺术高于生活”。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基本具有独立理性的思维能力,批判意识也正在增进。但鉴于同学们掌握的美术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对美术鉴赏的认知不足,所以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学中去引导学生,用探究法、讨论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 图像识读:围绕《愚公移山》《梅杜萨之筏》等作品的创作过程,分析作品中的形式(美术语言的运用)和内容(题材、主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图像的识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核心主旨。 审美判断:能够结合作品创作背景,从作品的表现形式和给人的感受,感知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出评价、判断,尝试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创意实践:结合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即假如我是作者我会怎么表现。 文化理解:在作品比较中感受东西方文化在美术作品中体现出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经典美术作品创作过程的分析,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的。 教学难点: 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重难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准备设计推进教学深度的问题链,创设教学情境。 2.制作课件、学习任务单。3.根据教学活动分组。预习本课学习内容,搜集相关作品资料。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利于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还有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导入启发观看视频后,再展示《开国大典》油画和现场真实照片,提出问题:①画面当中描绘的是什么场景呢?②仔细观察这些作品与真实的照片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董希文在画《开国大典》时为了体现主席伟岸形象及与人民群众的呼应关系,刻意安排主席与广场上的群众同时出现在画面中,由此看出好的艺术作品并不是对于生活的直接描绘,而是经过艺术家的加工,那么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究竟是如何构思与提炼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术作品的创作》。 导入课题: 美术作品的创作(板书)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观察对比、思考 回答问题 创设情境,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积极思考。美术作品与真实照片的对比直接能引出艺术作品不同于现实生活,需要艺术家的加工,从而带入课程学习。探究发现基本问题: 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什么?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板书) 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幅徐悲鸿的中国画《愚公移山》。教师提问: ①徐悲鸿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个主题的作品呢? ②作品的创作意图和题材确定后,画家又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搜集素材的呢? 从此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美术作品创作的步骤有: 1.选定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做足考察工作; 2.搜集素材,提炼创作素材,绘制素材手稿。 生活既是美术创作的动力与原因,也为美术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愚公移山》中的每个人物、每处风景皆有出处,都来自生活的经验,即艺术源于生活。 学生探究活动一: 请你思考,徐悲鸿对所搜集到的素材进行了怎样的艺术处理,使作品更能传达出动人心魄的精神力量? 教师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