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06517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5-04-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2次 大小:78167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七年级,22张,课件,峨眉山月歌,古诗词,诵读
  • cover
(课件网) 峨眉山月歌 课堂导入 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的《静夜思》《古朗月行》就是他写的,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完题目后,问:你知道了什么?你们知道峨眉山在哪儿?(峨眉山是李白故乡最有名的大山,也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次离开四川所做。) 学习目标 01 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诗歌的大意。 学会鉴赏诗歌,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诗歌。 02 03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背景了解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圆的秋月, 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 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直奔三峡,想念你却难以相见,恋恋不舍地去向渝州。 赏析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这首绝句前两句写什么?后两句又是写的什么?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前两句:秋高气爽,月色特明 。(写景) 后两句: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抒情) 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文中有五处地名,你能找出来吗? 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连用五个地名,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同意。全诗以月为线索,抒发了思友之情。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怀 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表达感情 自主学习 文学常识 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 01 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按节奏也可划分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