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06872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教学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4-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5次 大小:120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第七,学年,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联读教学 「教学目标」 one 本单元学习任务里提到了三篇抒情散文都描写的是同一城市———北京。《故都的秋》写的是“北平”,《荷塘月色》写的是“清华园的荷塘”,《我与地坛》写的是北京的地坛。另外,单元学习任务还提到本单元的体裁都为写景抒情散文,要求在理解写景状物的同时,体悟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 为此,我以同一座城,同一体裁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设计了6节课的教学内容。 1、选取三篇散文当中的写景段落,反复诵读,细加品味并高度概括景物特点。 2、辨明文中景与情的关系,分析两者是怎样完美融合的。 3、体悟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的心理和审美特点。 (如何深切地领悟作者对生命有的感悟和思考。为此我抓住三位作者所拥有的精神家园以及三篇散文里都写了“独处”时刻,一是,郁达夫不远千里的赶上北平,为的是租一椽破屋来住,为的是饱尝这故都浓浓的秋味,二是,内心颇不宁静的朱自清散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此刻间心情得以暂时的宁静。三是,残疾的史铁生常到离自己家很近的地坛思考人生。紧扣作者所表达的精神内涵,引领学生去思考作者“独处”的价值和意义。) 「预习检查」 two (1)对三位作家的了解,设计预习活动:为每一位作家设计一张“名人名片”,要求画出草图。(其间,让学生除了了解“名人名片”的构图要素,背景、文字、排版外,也让学生记住相关的文学常识,初步了解三篇散文所写的景物特点。) (2)让学生从三篇散文中找出写景的段落,反复诵读喜欢的写景段落,并说说好在哪里。 ①教师作示范朗读,之后学生朗读(自读3分钟) ②播放背景音乐,挑选个别学生完成示范朗读。 「教学过程」 three 【赏析景物悟感情】 围绕三张表格梳理文本,明确写景方法,体悟思想情感。 (1)《故都的秋》,刻画了哪几幅秋景呢?每幅图景请用四个字的短语进行概括。 【参看表格】氛围如何?作者有哪些情感?具体表现在哪里? 理解文章的文眼“清”“静”“悲凉” ①院内清闲(着重区分“清闲”与“悠闲”两词的区别,为何文本是“清”而不是“悠”。 清闲:清静,幽静;悠闲:闲暇安适。 “清”表现在颜色的冷调上,如“芦花”“柳影”“青天”“碧绿”“蓝色或白色的喇叭花” “静”不仅环境的幽静,还有内心的孤独,如“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表现出几分的冷落与萧条。 “悲凉”表现在作者感受到了“皇城人海”中的渺小,以及反映出皇城根下的民众“诚惶诚恐”的心理。闲坐“破壁腰中”静看“蓝色的牵牛花”和“疏疏落落的秋草”感受了生命的衰竭与凄凉。 ②落蕊秋色 从触觉上,脚踏落蕊,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从视觉上,灰土上留下的扫帚的丝纹来写故都的“清静”。 “悲凉”体现在潜意下的落寞,以及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知秋的遥想。联系作者曾写下的一幅对联“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表达出了他对人生“悲凉”“落寞”的领悟。作为爱国知识分子的他,追求并没有泯灭,对故土的眷恋并没有削减。他由落蕊想到自己和时局,一种隐含的忧虑便油然而生。 ③秋蝉残声 以声衬静,以闹衬静。注意理解这“衰弱的蝉声”为何是北国的特产?以及这“嘶叫的秋蝉”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④桥头话凉 着重描写人的衣着(青布单衣或夹袄) 活动背景(雨后的斜桥) 动作神态(咬着烟管、树底站立) 对话语调(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道:“一层秋雨一层凉”从中感悟一种悲凉。) 问题:为何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呢? ⑤秋枣秋味 作者本是一个南方人,为何对北方秋枣的生长如此熟悉?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充满赞美之情) ……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这是秋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