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朱自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并想象文中的春日美景。 2、揣摩关键语句,品味优美语句,体会文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并想象文中的春日美景。 2、揣摩关键语句,品味优美语句,体会文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春天的诗词 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大家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生说,师补充) (二)作者简介 (三)读准字音 二、齐读,整体感知 (一)大声齐读 朗读要求:(生齐读)师注意提醒读书坐姿要求 读完老师做评价 (二)梳理思路 读完美丽的春天之后,请大家根据文章3-7段内容完成思维导图。给每段话起一个名字,说出景物特点,完成一副图画。 追问:绘春这一部分每一个画面除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样的名称外,你是否还可以拟写一个标题呢?例如:春草图———草报春 参考: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人迎春 (三)情感主旨 同学们,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本文以优美的语言,描写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春天里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第二课时 一、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春日是美好的,而本文作者朱自清先生用美丽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如此美好的春天,现在请同学们选择“春日图景”里的一幅图,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自由朗读课文,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段,结合具体语句,写出你喜欢的理由。 2.明确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 3.自我练习,在全班展示。 (选2-3个学生进行展示,老师点评) 二、有“重音”“停连”地朗读 (一)讲解“重音”“停连” 同学们,我们要想把一段文字的美好用朗读的方法展现出来,那么一定要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重音”和“停连”,那什么是“重音”“停连”呢? (二)读文章1、2段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文章1、2段如何有“重音”和“停连”地朗读吧。 (先让学生自己在书上做好标记,尝试朗读,抽3个学生读,其余学生评价,得出统一答案) (再全班齐读,多读几次,读出感觉和韵味)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三)“重音”“停连”地朗读 现在,请完成以下任务: 1.同桌二人一起选择第3段或第5段,各自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 2.同桌交流,互相评价,提出修改建议,形成完整朗读方案。 3.自我练习,二人在全班展示。 (抽3、4组同学展示,每组展示后学生点评或者老师点评) 具体读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ps:重音也可轻读! 第三课时 一、比喻是什么? 为什么《春》这篇文章这么美丽呀?那是因为文章有大量的比喻句。 什么是比喻句呢?请同学们看第5页。 比喻,会使我们的文章变得更加优美,一个好的比喻句是充满了想象力和美感的。 二、寻找好的比喻 (一)体会好的比喻句 那什么是好的比喻句呢?同学们来对比以下这两句话。 a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b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粉尘,像宝石。 同学们,哪一个句子你觉得更美丽?为什么呀? (生回答) (二)比喻句的标准答案 如何标准的回答比喻句的好处呢?用a句来看,应该是这样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野花散在草丛里的繁多、形态上的细小以及在阳光照射下光影闪烁的活泼情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