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20637

花城版 二年级下册 第十课玛丽亚丢了宝石花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9-17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7次 大小:2900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花城,格式,教学设计,课时,第一,宝石
  • cover
中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常用表 课题 哎呀,玛丽亚丢了宝石花 教材 花城版二年级下册音乐第十课 课型 唱歌 学校 课时 第一课时 执教人 性别 年龄 职称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哎呀,玛丽亚丢了宝石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德。 过程与方法:通过音乐游戏的过程,用模仿、跟唱、舞蹈、律动、动作提示等方法,学习演唱歌曲《哎呀,玛丽亚丢了宝石花》。 知识与技能:掌握力度记号f、p、渐强的演唱方法,学会应用相关力度记号准确演唱歌曲《哎呀,玛丽亚丢了宝石花》;认识拉丁音乐风格的节奏特点(切分音),准确演唱节奏型“X X X X -”“X X X X X X”。 教学重点 学会应用相关力度记号准确演唱歌曲《哎呀,玛丽亚丢了宝石花》 教学难点 准确演唱节奏型“X X X X -”“X X X X X X”;八分休止符后半拍起拍的节奏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加勒比海地区的游戏歌曲,歌曲主要由 A 乐段和 B 乐段两个不同风格的乐段组成,A 乐段 8 小结,4/4 拍,这段音乐带有拉丁音乐中伦巴的风格,以“X X X X -”这个节奏型作为音乐的灵魂变化,节拍的重音与音乐的重音形成错落,使音乐带有一种动感。B 段为 2/4 拍,节奏规整,乐句方整,音域只有一个八度,旋律的进行多以音阶的级进为主,简单易唱,但是音乐的力度却不停地变化,表现了一群孩子在用歌声帮助小朋友寻找丢失的宝石花的过程,音乐的节拍感很强。当音乐再现时,重复 A 段的旋律,结束时用歌词“啦……”旋律中八分休止符后半拍起拍的节奏是个难点。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易被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和色彩鲜艳的活动的教具所吸引。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合群尊师,很喜欢和小伙伴玩,富有同情心,集体主义精神明显增强,关注老师的行为和他人的评价;模仿性强,喜欢模仿自己认可的行为与语言。审美态度处在“写实阶段”,纯真、快乐的天性自发地产生了以“像不像”和“拟人化”为特征的音乐乐审美态度。通过“游戏”对音乐的体验有了显著的增长,对节奏的感受力迅速增长,对节奏和旋律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做出反应。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对音乐课有较浓兴趣,有了一点音乐基础,已学过力度记号f、p、渐强,演唱的力度未能很好地把握。音准需要伴奏、手号辅助。 教学策略 抓住二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拟采取以下策略:一、通过情景故事的导入,加勒比海盗船长设置的闯关游戏贯穿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的过程中学唱歌曲,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二、通过模仿、跟唱、舞蹈、律动、动作提示等方法,学习演唱歌曲《哎呀,玛丽亚丢了宝石花》,用柯达伊手号、敲奏小木琴辅助音准。三、在音乐律动中,通过用不同的动作表现A,B,A’乐段,以达到帮助学生感受乐段重复的目的。四、关于节奏学习:1、为准确演唱节奏型“X X X X -”“X X X X X X”这个节奏,可以让学生模仿老师读歌词反复读这个节奏,体会音乐的感觉。2、对于最后一句旋律中八分休止符后半拍起拍的节奏是个难点,可以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提示学生把握节奏,表现了孩子们找到宝石花后的喜悦、兴奋之情。五、关于力度记号的应用:通过回声游戏做出强弱力度变化,再通过动作带动声音表现强弱的区别。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响棒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1.自我介绍,及介绍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2. 在音乐中讲述玛丽亚丢失宝石花的故事 首先认识老师,建立学习伙伴关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第一次聆听歌曲,在无意注意中聆听歌曲,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歌曲兴趣和热心助人的情感。 展开阶段 1.闯关行动一:感受歌曲有几个乐段?2.闯关行动二:学习A段(1)踏稳定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