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23527

【新教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主题学习 探索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教学课件59张)

日期:2025-05-09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717509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二章,教学课件,二十四节气,中国,探索,学习
  • cover
(课件网) 第二章 地球的运动极其影响 主题学习 探索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朗诵“二十四节气歌,写出 二十四节气的全称。 ◎说出二十四节气涉及到的跨学科 知识,简述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 导作用。 新课导入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种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大小大寒。 核心素养 组织学生到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农民如何根据节气的变化进行农事活动,了解节气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记录并分析当地的气候特征、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实验室或课堂上进行模拟实验,如模拟不同节气下的气候变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与节气相关的文化活动或志愿服务活动,如参与冬至节的庆祝活动、为农民提供节气农事建议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地理实践力 将地理知识与历史、文化、生物等学科相结合,探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例如,可以结合历史知识讲述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结合生物知识分析节气变化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二十四节气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关系,形成对节气的全面认识。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气候变化对二十四节气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综合思维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它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学生应认识到这些节气对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重要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如何根据节气的变化进行调整,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每个节气都对应着特定的气候特征和农业生产活动。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节气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农民如何根据节气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如播种、灌溉、收割等,从而加深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 人地协调观 将地理知识与历史、文化、生物等学科相结合,探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例如,可以结合历史知识讲述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结合生物知识分析节气变化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析二十四节气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关系,形成对节气的全面认识。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气候变化对二十四节气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区域认知 本节知识结构 探索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历史视角:二十四节气溯源 地理视角:二十四节气探秘 劳动视角:二十四节气与农事 素养提升 01. 历史视角:二十四节气溯源 02. 地理视角:二十四节气探秘 03. 劳动视角:二十四节气与农事 04. 素养提升 目 录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 项伟大发明,是劳动人民长期观察 天文、气候、物候现象与农事活动关系的经验总结。 二十四节气兼具天文季节和气候节令的特点。 二十四节气示意 二十四节气 “八节”指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达的是天文季节; 二十四节气 “十六气”指雨水、惊蛰、 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和大寒,表示的气候节令和农事活动的时令安排。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融合了天文学、气候学、物候学、地理学、历史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历史视角:二十四节气溯源 PART.01 第 一 部 分 春秋时期的《尚书·尧典》记载了使用土圭测日影来确定二分、二至四个节气的事实。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出现了二分、二至和四立八个节气的相关记载。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并对其进行了科学解释,同时把北斗斗柄运行方向作为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标准。 公元前 1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