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24686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课件(共29张PPT)

日期:2025-02-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0次 大小:42163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4,诵读,PPT,29张,课件,定风波
  • cover
(课件网) 以旷达情怀沉淀人生风雨 ———品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目 录 第一部分 情境导入 第二部分 解读小序 第三部分 鉴赏词作 第六部分 结束语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小结体悟 拓展延伸 壹 情境导入 悲也有喜 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绝望与希望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 他的一生伤痕累累,可是他却甘愿抹去冬雪,把春风留给人间…… 定风波 【北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贰 解读小序 [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1082年3月7日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 小序都交代了哪些内容? 事件:遇雨 已而遂晴 感觉: 狼狈 不觉 叁 鉴赏词作 选择 下雨 偶然 客观...... 淋还是躲 选择 主观...... 决定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要只听 为什么不 高声吟咏 外物不足萦怀 无所畏惧,气定神闲 轻松欢快 神态自若 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 慢慢走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诗词背景 壹 贰 竹杖芒鞋轻胜马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竹杖芒鞋 马 轻 竹杖芒鞋 马 心情的轻松 无官一身轻 闲散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劳碌。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自然界的风雨 人生的风云变幻 镇定 洒脱 从容 旷达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思考:你能否看懂这句的深意?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壹 贰 叁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 小组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小组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回头再看这一路走来,下雨,没啥可抱怨的,天晴,也没啥好欢喜的。只要内心坦然,处处都是好风景,时时都有好风光。 隐喻宦途风雨 归隐 思考:“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对我们的人生有何启示。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