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历史上传入中国的瓜果蔬菜有很多,名字留有明显外来痕迹,大致如下: 由来 名称 今名 胡系列 “胡”系列大多为两汉至唐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 胡瓜、胡桃、胡豆、胡蒜等 黄瓜、核桃、蚕豆、大蒜 番系列 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 番茄、番薯、番椒等 西红柿、红薯、海椒 洋系列 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洋葱、洋芋、洋白菜等 洋葱、土豆、圆白菜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 ①交流范围有限; ②食物种类较少; 特点: ③陆路传播为主; 历史学者艾弗瑞·克罗斯比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首先提出了“哥伦布大交换”概念。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这是一场东、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的、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等许多项目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 知识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课 人口迁移 族群变化 物种交流 疾病传播 √ (1)物种: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花生、可可等; (2)传播路径: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从美洲带到欧洲,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你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物物种来自美洲吗?这些物种又是怎样向外传播的?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 美洲 欧洲 亚洲、非洲等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物种 传入 粮食 作物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推广:庭院种植→16C中叶推广南欧→17C传遍欧洲 地位:观赏→主粮和饲料→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玉米传入中国 ①传播途径:明后期传入(三路) ②种植:丘陵山地→平原地区 清朝前期,全国各地多有种植, 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 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 —袁景晖《建始县志》 16世纪中期,玉米传入中国,初称“番麦”“西天麦”“玉蜀黍”等。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P40 玉米 土豆 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今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 ———[清]《汉中府志》 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 ———[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比较从明到清玉米在我国的种植情况的变化?主要原因是? 变化:种植范围由边疆向平原地区拓展;面积不断扩大。 主要原因:人口增长的需要。 学思之窗 菲律宾 福建 越南 【路径】东南亚传入 (菲律宾、越南) 【原因】 ①民间海外贸易(航路开辟),华侨华人的积极引入和推广 ②耐旱、高产作物、可弥补谷物产量,有效缓解饥荒 ③口味甘美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