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秋 ———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尝试创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活动·探究”单元。从体裁看,本单元以诗词组元;从人文主题看,本单元是“自然之音”,六首诗歌均写自然之景,抒诗人心中之情。本单元的任务一是“自主欣赏”,任务二是“自由朗诵”,“任务一”“任务二”既有其独立性,也为“任务三:尝试创作”做了一定的铺垫和积累。学生通过“自主欣赏”能够初步把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意象”的知识,通过“自由朗诵”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语言、写法、结构等方面的特点,有了前两个台阶的搭建,完成“任务三:尝试创作”时就会降低难度,水到渠成了。 教材对“尝试创作”有两个要求。第一个是“选择一个对象,写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要求学生学会借助具体可感的意象来抒情,意象以及意象所构成的意境与情感的一致性是学生的难点,需要教师特别关注,指导点拨。第二个要求是“在写作过程中,注意句式和节奏。”这是对诗歌创作的语言和形式方面的要求,是难点,其中对节奏的要求视学情而定,学生能有所认识即可,不必要求必须做到。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且正处于多思易感的年龄,对于读诗、写诗有较为浓厚的兴趣,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和表达欲。 【教学目标】读写结合,进一步理解诗歌特点,把握写诗的技巧,尝试诗歌创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历来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你知道哪些与秋天有关的诗歌呢?学生自由回答之后,屏显学生齐读: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欧阳修《秋声赋》 设问:同样是秋天,为什么在诗人笔下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呢? 预设: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选择的景物(也就是意象)就不同;其次诗人的语言和写法也具有个人风格;诗人笔下的秋天不仅仅是眼中的,更是心中的。 【设计意图】由秋天切入角度较小,学生也较易入手;为下面以《心中的秋》为题尝试诗歌创作做准备。 二、学写诗歌 (一)学习“写好诗歌策略———意象要具体可感” 1.点评小诗:出示两张今日秋景图片,教师引入设问:窗外正值金秋九月好时光,看到这大好秋景,老师情不自禁地写了这样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天多美啊!”你认为这是一首好诗吗?为什么? 预设:不是一首好诗,意象不够具体生动,新颖别致,抒情过于直白。 【设计意图】设置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引出写诗主要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情这一策略。 2.回顾经典:出示艾青《我爱这土地》,师生合作朗读(第一节第一二行、第二节第一行师读,其余生齐读)。思考: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如果把这首诗改为“祖国,我爱你!我甘愿为你献出一切!至死不渝!”为什么不好? 预设: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作者用大量和情感相符合的意象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让作者抒发的情感具体可感,能深深打动读者。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所选择的意象要生动,尽可能新颖,但必须要准确,能恰当表达诗人的情感。 屏显: 写好诗歌:意象要具体可感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经典引路,借助范文强化学生对写好诗歌要选择好意象这一技巧的深入认知。 3.教师示范:屏显教师创作的诗歌《立秋》,教师朗读,引导学生关注诗中意象的选择。 立秋 王玉桂 是秋带来了风, 还是风吹来了秋? 叶子摇头, 花点头, 爬山虎伸出长长的手臂 也拉不住 夏的衣裙。 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