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同步练习 第I卷(选择题) 1.《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 出卷网创刊。1909年初的《大公报》上有一篇文章这样说:“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见的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看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 A.电视 B. 报纸 C.电影 D.广播 2.小明坐火车去旅游,当火车走到八达岭的长 出卷网城脚下时,他看到铁路沿途青龙桥的站台上有一座雕像,注视着前方的京张铁路,你认为这座雕像是( ) A.詹天佑 B.张謇 C.严复 D.华尔 3.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成为进步潮流,最早启迪人们学习西方的是( ) A.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 B.严复译述的《天演论》 C. 康梁发动的“公车上书” D.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 4.中国人最早看到的中国电影于何时拍摄的 A.1896年 B.1905年 C.1909年 D.1912年 5.张謇放弃高官厚禄,回家创办实业,但他的企业处境艰难,濒临破产。下列对此事的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是 A.市场有风险,这是合理竞争的结果 B.张謇作为一介书生,不懂经营,失败是必然 C.“实业救国”的追求被证明是完全的空想 D.在中外反动势力多重挤压之下,中国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6.《海国图志》一书中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和科技发展状况,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作者是 A.林则徐 B.李鸿章 C.魏源 D.孙中山 7.201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百年前,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 A.《马路天使》 B.《渔光曲》 C.《定军山》 D.《十字街头》 8.19世纪40年代后,西方的一项科技文明成果传入中国,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这项技术是 A.电影 B.照相 C.报纸 D.录音 9.1905年清政府宣布的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是 A.派遣留学生 B.废除科举制度 C.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D.创办京师大学堂 10.严复被誉为“放眼世界,又葆有纯正中国心”。他的主要成就是( ) A.编成《海国图志》 B.创办大生纱厂 C.译著《天演论》 D.修建京张铁路 11.在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和修筑的首条铁路通车典礼上,有代表充满豪情地说:“筑成此路,为中国人吐气矣。”这条铁路是( ) A.平汉铁路 B.滇越铁路 C.淞沪铁路 D.京张铁路 12.张謇在担任实业总长时给各省的电文中指出:“窃念实业为民国将来生存命脉……。”为此,他创办的著名企业是( ) A.天津启新洋灰公司 B.大生纱厂 C.福新面粉公司 D.继昌隆缫丝厂 13.1881年清政府官员在上海要给天津的总督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最快捷的是( ) A.骑马 B.发电报 C.乘火车 D.乘轮船 1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长技”是指( ) A.西方的外交政策 B.西方的政治制度 C.西方的思想文化 D.西方的科学技术 15.下列著作或报刊,在中国最早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和军事,总结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教训,启导当时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是 A.《海国图志》 B.《新青年》 C.《民报》 D.严复译述的《天演沦》 16.中西两种文明的交流碰撞,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下列人物与其成就的连线,不正确的是 A.聂耳———写成《黄河大合唱》 B.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 C.魏源———编成《海国图志》 D.詹天佑———设计并修筑京张铁路 17.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下表中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 1920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 A.洋务运动的开展 B.戊戌变法的推动 C.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D.清政府的大力支持 18.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错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