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40158

第十二周 海—气相互作用周测(解析版)——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每周一测

日期:2024-11-22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0次 大小:8666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地理,每周一,必修,选择性,2019,人教
  • cover
第十二周 海—气相互作用———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每周一测 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运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 )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 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 C.厄尔尼诺年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 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西部海区气流下沉 2.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 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C.赤道附近南美洲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 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 下图为热带西太平洋63年的潜热(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平均分布图(虚线)。研究发现该区域海气温差增大时潜热释放增加。完成问题。 3.图中四地潜热值可能为( ) A.① 1800 B.② 2300 C.③ 1500 D.④ 1500 4.影响②地潜热数值的主要因素有( ) ①西北季风 ②暖流 ③东南季风 ④热带气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海域海水表层温度差异较大,其中海水表层温度较低区称为东太冷舌、较高区称为西太暖池,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变化能反映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波动。下图示意某年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导致西太暖池形成的大气环流是( ) A.极地东风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赤道低气压带 D.东南信风带 6.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图示海域发生的变化是( ) A.东太冷舌海表水温降低 B.赤道逆流增强 C.西太暖池海表水温升高 D.北太平洋暖流增强 海洋表层水体存在一个混合层,混合层内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变化不大。混合层之下为温、盐跃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均发生急剧变化。海洋调查发现,某次台风过境期间,我国中沙群岛海域的海水温盐结构受到强烈影响(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过境前相比,此次台风过境期间中沙群岛海域( ) A.0~10m深度海水温度升高 B.海水混合层厚度明显减少 C.0~10m深度海水盐度稳定 D.海水跃层的温盐变化一致 8.此次台风过境期间,中沙群岛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出现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减弱 B.海—气相互作用增强 C.冷锋系统过境 D.高纬度表层海水流入 2023年8月10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考进一步证实北极地区升温超过全球平均2倍以上。下图为北极升温主要驱动因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甲、乙、丙分别对应的是( ) A.海冰融化、底层大气吸收热量增加、全球变暖 B.底层大气吸收热量增加、海冰融化、全球变暖 C.云层反射、海冰融化、厄尔尼诺 D.太阳辐射增强、海冰融化、厄尔尼诺 10.图示可知,与北极增温无关的因子是( ) A.大气湿度与云量增加 B.海冰厚度与覆盖面积 C.大气环流、洋流的极向输送 D.太阳短波辐射量的变化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登陆我国的台风主要来自于西北太平洋海区。该海区的台风多产生于副热带高压南缘,并沿高压的外围移动。统计发现,厄尔尼诺年登陆我国台风的数量少于拉尼娜年。图示意西北太平洋海区生成的台风移动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与我国南海海区相比,菲律宾以东海区台风生成数量显著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转偏向力较强 B.相对湿度较小 C.高温洋面较广阔 D.下沉气流显著 12.与正常年份相比,拉尼娜年西北太平洋海区( ) A.水温偏低、台风偏少 B.降水偏多、台风偏少 C.水温偏低、台风偏多 D.降水偏多、台风偏多 13.当副热带高压呈东西向带状且强大稳定时,台风最可能登陆我国的省份是( ) A.海南 B.浙江 C.山东 D.辽宁 据资料表明,热带中东太平洋地区的偏冷海水已基本消失,开始了拉尼娜向厄尔尼诺转换的时期,据我国50多年的气象数据表明,在8个华北春夏极端连旱年份中,有7个发生在拉尼娜向厄尔尼诺转换的年份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当华北出现春夏连旱时( ) A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