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学情分析 鲁教版第三单元的学习要求主要是: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对于《木兰诗》这篇课文来说,以上几方面的学习要求都十分恰当。六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具备了初步的朗读和赏析古诗文的能力,而且学生大多对“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有所了解,对学生来说,在此前提下学习这样一首乐府诗歌,不论从学习兴趣、情感期待还是从基本方法上都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不得不指出,当前普遍存在的现实是,学生不会读诗,尤其不会诵读古典诗文,这一点在初一学生身上尤为突出。因此,本节课我的教学重点之一便是引导学生学会诵读诗歌,要通过诵读感悟出古典诗歌内在的“美”,通过诵读让木兰这一形象从文字中“站起来”。 同时,针对学生读书不能多角度分析人物的弊病,我将在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在他们充分诵读、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课堂最后安排一个学生质疑、畅所欲言的环节,让学生的个性解读和体验有一个展示的平台。因为我认为,所谓学生不爱质疑,不敢质疑,根本原因还在教师,在于教师的引导不到位。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没有建立起和文本的深度沟通和情感交流,怎么可能去做创造性的解读呢? 同时,作为一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象,通过木兰为家分忧、为国担责的事迹,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木兰诗》效果 《木兰诗》鲁教版六年级下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凝练的诗歌语言”。我这节课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两个: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民歌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情感。2.通过探究讨论,分析人物的形象,领悟民歌的精髓。整节课下来,我觉得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课堂效果良好。主要亮点表现在: 一、取舍得当,设计合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是位高明的设计师,把整堂课安排得非常巧妙、疏密、开合、张弛、起伏、跌宕,让学生在课堂中如沐春风,或沉静思考,启迪智慧;或畅所欲言,解放自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本课的教学设计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环节清楚,阶段分明。 二、激发兴趣,吸引学生。在新课导入时,我由家喻户晓的豫剧唱腔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让学生带着对木兰的敬佩之情去听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木兰,感受木兰,然是木兰。学生一下子兴趣就来了。学生一下子对木兰产生兴趣,自然也就乐于参与,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传授方法,揭示规律。在表情朗读这一过程中,我注意了朗读前的指导,用生动精炼的语言,对朗读全诗应掌握的表情、节奏作了提示,这样,就能启发学生在朗读时去体会诗歌摇曳多姿的艺术特色。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选几句或一段自己最能把握住感情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准备用下面句式说话:“我体会到这里应该读出____(忧愁,苦闷,坚定,豪迈,惊讶,喜悦,激动,自豪)的感情,因为_____”,学生畅所欲言,能准确把握读诗歌的语调、语气,学生读诗的欲望极大提升,个个跃跃欲试,尽情自我展示。在这种情况下,全班同学再齐读全诗,读诗气氛达到高潮。 四、开放课堂,开启思维。我们都知道一幅画到处画得满满的,往往会给人以窒息的感觉。上课也有同样道理,一堂课一切都由老师包办代替,不管老师讲得如何好,可学生的胃口就是打不开,为何?原因很简单,没有给学生思考、活动的空间。“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新课程标准理念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较之传统教学中封闭、机械、死板的设计,新课程设计应是弹性化的,富有挑战性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