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50234

第八单元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1-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3次 大小:674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八,格式,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 课题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教科书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教学目标 1. 探究一词多义,能简单把握词义引申的规律。 2. 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避免以今律古; 3. 在对比学习中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以“走”字为例,能举一反三,做到结合语境理解文言词汇;理解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并运用于文言文阅读中。 1. 搜集古诗文、成语等资料,梳理不同语境下“走”的义项。 2. 在搜集基础上,小组合作梳理、探究“走” 的词义引申规律。 教学难点: 1. 探究词义的引申规律 2. 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并运用于文言文阅读中。 教学过程 导入任务:请同学解释节选文段范仲淹《与韩魏公书》的指定实词“走”的含义,面对难以解释的词语“走”,寻求解决方案。 西事之责,在公与走!或各上文字,则虑微有不同,便为人攻击,无以取信。或随众上下, 他日谁咎?愿公思之。———范仲淹《与韩魏公书》节选 活动一:搜集文句,解释并梳理词语含义 搜集含“走”字的古诗文句子或成语,并解释“走”的含义 其地不干,其草如茅与走。( ) ②飞沙走砾。( )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④几欲先走。( ) ⑤渔者走渊,木者走山。( ) ⑥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 ⑦有张毅者,高门县薄,无不走也。( ) ⑧弃甲曳兵而走。( ) ⑨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⑩老翁逾墙走。( ) 羽大破秦军,虏王离,走章邯。( ) 走一介之使。( )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 双兔傍地走。( ) 上无逸飞,下无遗走。( ) 夸父与日逐走。( ) 以车两走,轴间广大,以圉犯之。( ) 我议欲板筑,群走皆不怡。( )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 成语:“走马观花”( ) “飞砂走石”( ) 教师引导:以上我们尝试搜集大量含“走”的句子或成语,也惊叹于小小“走”字的大大含义。其实《辞源》一书对这种一词多义的解释也做出了要求,并强调说: “义力求简从、确切,并注意词的来源和词在使用过程中的发展演变;释义重在溯源。”那么,就让我们走进活动二,一探词语本义的究竟。 活动二:探源文言,把握字形,确定词语本义 根据学生的分组分享,确定实词本义的方法总结: ①根据传统训诂学“以形索义”理论,分析古文字形。 ②参考《说文解字》《汉字字源》、《汉字源流字典》等专业、权威资料,多方查证。 ③罗列各义项,求本溯源推断各义项中的词义引申的源头,探寻词的本义。…… 教师总结:引用王宁《训诂学原理》对词义引申的见解:引申是一种有规律的词义运动。词义从本义出发,沿着它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各民族的习惯,不断产生新义或派生新词,从而构成有系统的义列,这就是词义引申的基本表现。那么,词义究竟是如何引申的呢?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可循呢?让我们走进活动三,探究词义的引申规律。 活动三:纲举目张,探究引申规律,撰写学习笔记 分组探究“走”字古今词义的联系和区别,在比较中发现古今词义的异同,并把握其发展规律。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查阅资料形成小报告并分组展示。展示如下: 小组一:词义的引申是有规律可循的。 比如“走”,由本义“奔跑”,引申到“去、到”,强调的是目标;再由“去、到”引申到“奔向、趋向”,强调的是方向。而无论是强调目标还是强调方向,共同点都在于离开了原地,与原地发生了位移,我们认为这就是一种空间上的变化。 我们查阅资料,发现这种现象在文言词语中很普遍,古人认为时间、速度与空间、密度的概念关系密切,之前我们学过“数罟不入污池”,只晓得课后注释给“数罟”的解释是“细密的网”,在梳理“走”的各个义项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