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秧歌舞》 一、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秧歌舞》是一首在东北地区 出卷网广为流传的民间舞曲。这首歌曲以其简洁明快的旋律、热烈欢快的情绪和活泼有力的节奏,生动地描绘了人们敲锣打鼓、扭秧歌、载歌载舞庆祝丰收的热闹场景。从音乐结构来看,《秧歌舞》采用G宫调式,四二拍,属于一段体曲式。整首歌曲由三个乐句构成,其中第一、二乐句各有四小节,第三乐句则是带有扩充的六小节乐句。这种结构既保证了歌曲的完整性,又为学生理解音乐形式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 出卷网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节奏和旋律有了初步的感知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对富有节奏感的音乐尤为喜爱。然而,他们的注意力较容易分散,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和维持他们的兴趣。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强,这为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感受《秧歌舞》欢快热烈的情绪氛围,体会其鲜明的节奏特点,培养对民间音乐的审美能力。 2.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准确演唱《秧歌舞》,把握其节奏和旋律特点,并尝试配合简单的舞蹈动作,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3.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根据《秧歌舞》的音乐特点,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激发创造力和表现力。 4.文化理解 通过学习《秧歌舞》,了解秧歌舞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文化背景及其在东北地区的重要地位,增强文化认同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秧歌舞》的节奏和旋律,体验其欢快的情绪,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 2.教学难点 实现歌唱与舞蹈动作的协调配合,在表演中准确表达音乐情感。 六、教学方法 本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讲解法:清晰讲解歌曲的结构、节奏特点和文化背景。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和基本舞蹈动作,为学生提供直观参考。 练习法: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和舞蹈动作。 游戏法:设计音乐游戏,增加课堂趣味性,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和表演,培养合作精神。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音乐和视频资料 音响设备:确保音质清晰 秧歌舞视频资料:展示真实的秧歌舞表演场景 简易打击乐器:如小鼓、沙锤等,用于节奏训练 彩色丝巾:作为道具,增加舞蹈表现力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向同学们问好:"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充满欢乐的歌曲,大家准备好了吗?" 教师播放一段精心挑选的东北秧歌舞视频片段。视频中,舞者们身着鲜艳的服装,伴随着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21cnjy.com 视频结束后,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种舞蹈给你们什么感觉?" 学生们兴奋地回答:"看到了叔叔阿姨在跳舞!""他们的动作好有趣!""音乐很欢快,让人想跟着动起来!" 教师总结:"没错,我们看到的是东北的秧歌舞。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描绘秧歌舞场景的歌曲———《秧歌舞》。" 环节二:讲授新课(30分钟) (一)感知(10分钟) 教师站在讲台中央,轻轻清了清嗓子,说道:"现在,请大家竖起小耳朵,仔细听老师唱一遍《秧歌舞》。" 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演唱《秧歌舞》,注意突出歌曲的节奏感和情绪变化。 演唱结束后,教师温和地问道:"小朋友们,听完这首歌,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们踊跃发言:"歌曲很欢快!""让人想跟着拍手!""感觉像在过节一样热闹!" 教师肯定地点头:"很好!你们都听出了这首歌欢快、热闹的特点。《秧歌舞》确实是一首充满喜悦的歌曲,它描绘了人们欢庆丰收的场景。" (二)探究(10分钟) 教师走到黑板前,一边画出简单的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