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166518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课件(共28张PPT)+素材

日期:2025-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10次 大小:1512824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七年级,PPT,28张,课件,峨眉山月歌,上册
    (课件网)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新课导入 月亮与中国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百年来,文人们对明月倾注了太多的情感。他们将月融于人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使月与人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他的《静夜思》《古朗月 行》,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首诗 《峨眉山月歌》。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诗歌。(重点) 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同时学习诗歌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 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素养)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有《李太白集》传世。 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 作者生平经历 写作背景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希望天下的王侯都能使国家安定,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他把峨眉山月作为歌咏对象,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和对故人的思念。 知识链接 绝句,四句一首,短小精悍,是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以五言、七言为主。 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 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按节奏也可划分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qiāng) (xī) (yú) 预习检查 读准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朗读指导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连恰当 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 抽生朗读 全班齐读 预习检查 疏通诗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半圆的秋月,半轮,半边,半个,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还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译文:秋高气爽,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清澈的水面,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任务一:初读诗歌 梳理诗意 疏通诗意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出发。 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 顺流而下。 今重庆一带。 末句抒写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译文: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