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4 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创新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帝问右丞相周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又问:“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惶愧,汗出浃背。上问左丞相陈平,平曰:“有主者。陛下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君所主者何事?”平曰:“宰相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帝称善。绛侯(勃封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乃谢病请归相印。上许之,平专为丞相。 笠翁曰: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其事与周勃同情,总由平日未尝经理,卒然问及,不能即举其数。但平有饰非之智,勃无口给之能,故觉彼善于此,掩过一时之耳目,非勃才果出平下,当以相任独归之也。 夫庶吏董天下之事,宰相总庶吏之成。文帝问曰:一岁决狱几何?钱谷出入几何?不问节目而问大纲,正所谓总其成也。知而举之,不过两言而尽,有何难对与不屑对之有哉?若问某郡决狱几何、钱谷出入几何,欲其条分而缕析之,则如此冗屑之事,诚非宰相所宜知。今以总目叩大臣,犹之觅锁钥于家督,访绳墨于工师,未有不随取随应,随问随答者。岂得曰“大匠耻亲绳墨之事,纪纲不任锁钥之繁,君其问诸若辈”乎?惜萧何已死,备顾问者无人,设此时犹居相位而躬承是问,吾知其必能应对如流,不爽毫发。何以知之?因其西入咸阳时,早已收藏图籍,留心经世之务,不似诸君争取财物,置天下大计于不问,至此时一诘而茫然也。文帝不察,卒为所欺,不可谓非至明之一累也。 噫!后世论此者皆谓陈平能识大体可谓相臣之法是千古读书人尽堕术中而不之觉。受其欺者,岂独一汉文帝而已哉! (节选自李渔《笠翁别集》) 1.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后世论A此者B皆谓陈平能识C大体D可谓相臣E之法F是千古读书人G尽堕术中H而不之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通“猝”,其含义与《屈原列传》“怀王卒行”,《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卒”不同。 B.董,意为监督管理,《谏太宗十思疏》“虽董之以严刑”句及现代汉语“董事”一词中的“董”字均作此解。 C.耻,意为感到耻辱,其词类活用方式与《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成语“不耻下问”中“耻”均不同。 D.爽,意为过错,其含义与《促织》“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氓》“女也不爽”中的“爽”均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为作者引述的史料,根据史书的记史范畴推断,以上史料引自《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三书均有可能。 B.因不能答复汉文帝的询问而陷入尴尬的周勃,得到陈平的同情,但周勃最终还是辞去丞相一职,陈平得以专任丞相。 C.对汉文帝的询问,周勃、陈平、萧何的答复不同,不同的答复显示了三人不同的个性。作者对三人做出了不同评价。 D.汉文帝被陈平的话术欺骗,赞赏陈平的回答。虽然受骗者不止汉文帝一人,但李渔由此认为汉文帝并非真正的明君。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 (2)今以总目叩大臣,犹之觅锁钥于家督。 5.本文认为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实际是在掩饰其不了解情况的疏失。作者这样推断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蜚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