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厘清文章思路,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学习孟子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重点掌握比喻 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孟子为政之道,领会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 会中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 《论语》,则有《孟子》。“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 意义上,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旗帜。孟子的思想和论辩艺术对后世也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孟子》中的名篇,你还记得吗 (回顾:学过 的孟子名言。) 二 、知人论世 (1)孟子其人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 南)人。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 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 1/9 (孔级,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 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他在政治上宣扬“仁政”“王道”,但始终 不受重用。汉武帝时,孔孟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唐代,孔孟并称;元 明时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 (2)《孟子》其书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 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 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 《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 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文章题解 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到了战果中期,各 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 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 道。墨、法、兵、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 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 政治主张。他多次到过齐国,先后受到过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一次齐宣王 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孟子阐发他的“发政 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4)背景知识:“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 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 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 利。 三、小组合作,自主疏通文意 1. 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或录音)范读一遍课文,听的过程中用红笔将生 2/9 僻字的读音标注在课本上。 明确:则王(wàng)乎 觳(hú) 触(sù) 褊(biǎn)小 彼恶(wū)知之 挟(xié) 太山 忖(cǔn) 度(duó) 便(pián) 嬖(bì) 莅(lì) 中国 商贾(gǔ) 赴愬(sù) 畜(xù)妻子 放辟(pì) 邪侈 衣(yì) 帛 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xiáng) 序 孝悌(tì) 胡龁(hé)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分组归纳总结文言知识点。 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5)为肥甘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