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怀疑与学问》教学实录 一、课前活动 (生读课文,师引导朗读和思考) 师: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作者是谁? 生:议论文。作者是顾颉刚,历史学家。 师:历史学家写一篇《怀疑与学问》的文章,大概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要有怀疑精神。 生:告诉我们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师:那么,大家要怎么读? 生:一边读,一边想。 师:对,要边读边思考。那就请再次把书本拿起来,边读边思考。 (生继续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 师:我们先听写本课的词语。请班长推荐一位同学上黑板听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听写。听写的方式是,老师说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大家把这个词语写下来。 (屏显) ( ):没有事实根据的。 ( ):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 ):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因称善于守的人为()。该词后指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 ):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师:同位交换,一起批阅黑板上的听写。同学之间一边批阅,一边从原文中画出这几个词语,并大声朗读相关句子。 生:“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就不攻自破了。”“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明也就不会进步了。” 师(观察学生勾画情况):把一些难懂的字词句读通,是我们预习首先要做的事情。但是大家预习的情况良莠不齐,有的同学很清楚地知道这些词语在哪里,有的同学至今还没有找到。所以,请大家再将文章读一遍,并注意课本上“预习”的提示。 三、关注“预习”,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 (屏显) 课文引用了一些名言来阐释自己的观点,读时画出来,理解其内涵。 怀疑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阅读课文,领会这种精神的实质。 师:要注意,这一遍朗读,要像刚刚说过的那样,边读边思考。(生再读课文) 师:你关注到了哪些名言? 生:第一段和第二段:“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师:你知道这两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吗? 生:第一句的意思是:在学习之前,要先学会怀疑。第二句的意思是:在有疑问的地方而不去怀疑,就不曾有学习;学习,就必须有怀疑。 生:第五段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的意思是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不要拘泥于书本。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要有怀疑的精神。如果你完全迷信它,倒不如没有它。 生:“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这句话强调怀疑的重要性。 师:大家找到的语句很准确,分析得也很到位。那么,什么是怀疑精神呢?一起看“预习”中的第二个提示:“怀疑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阅读课文,领会这种精神的实质。”请大家再读课文,圈画出能解释怀疑精神的语句,并试着把你圈画的语句编成一句话。 (生默读,圈画,思考) 生:第四段,“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生:第五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生:“怀疑就是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生:第六段,“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获得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生:“怀疑的实质就是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师:要概括一个定义的实质,我们就要找到那个论述最全面的句子。能结合起来讲讲怀疑的实质吗? 生:怀疑是事前的思索,不轻信的态度,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一系列的过程,才会成为自己的书和自己的学问,所以怀疑精神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