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音乐 年级 高中一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中国古典舞赏析(第一课时赏析) 教科书 书 名:音乐必修音乐与舞蹈 -出卷网-:人民音乐-出卷网- 教学目标 1.艺术与感知:通过文物会跳舞,启发学生探究舞蹈与相关艺术完美结合。用舞蹈表现中国古代绘画名作《千里江山图》,用舞蹈塑造了中华武士的英雄气概,更能用舞蹈表现中国书法艺术,结合舞蹈的意象之美,体验舞蹈作品的风格及特点,感受其艺术魅力。 2.艺术与表现:在听、观、赏、析、动等实践活动中,通过感官,感知艺术门类的个性与共性,逐步了解中国古典舞多姿多彩的风貌及其风格特点。 3.文化理解:通过艺术门类中的“水墨画”“书法”“彩陶”的“力”“点”等章法的变化,理解中国艺术文化的表现和韵味,并通过观察、思考,领悟四个舞蹈作品来领悟“融合文化艺术”的独特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中国文物中的书画、彩陶、兵马俑在舞蹈中的意象表现形式,了解文化背景,从而认知中国古典舞的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和表现古典舞神韵中的“提”“沉”与气息身体的结合;对比赏析《只此青绿》《秦王点兵》《扇舞丹青》《踏歌》作品中的风格特点、表演形式、伴奏音乐、动作的原型以及特点;以及赏析作品里知识量把握和控制,引领学生更好学习中国古典舞。 教学过程 一、探究体验———导入:【博物馆第一站】《只此青绿》作品,跟随老师一起走进博物馆如果文物会跳舞,这会是一种怎样的奇妙体验呢? 1.作品思考:舞者所表现的是画卷中什么角色? 2.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入中国传统美学的神奇世界,欣赏能让文物活起来的典范之作《只此青绿》。理解舞蹈服饰、动作与画卷中的山水之间的关系,欣赏书画作品表现的意境,体验所表达情感的艺术表现效果。 通过鉴赏与临摹经典书法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主题与艺术家风格的关系、欣赏笔墨技法表现的意境,体验不同情感的艺术表现效果。采用聆听、感受探究的形式作为切入点,一方面便于引起学生的体验,另一方面使得教师对学生的身体律动开发起点做有效的开发。并能在上课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互动性。 二、授课解疑———【博物馆第二站】走进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展厅《秦王点兵》 1.作品思考:你也可以扫描屏幕中的二维码,与老师一起在线互动答题。 舞者表演的是男性角色还是女性角色? 舞者在表演中运用了哪些舞蹈技术技巧? 2.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舞蹈语汇是怎样表现了一个虚拟的秦王阅兵的宏伟场景的。舞蹈只使用了四个舞者,却营造出了千军万马之势,气势非凡,雅俗共赏,成功塑造了中华武士的英雄气概。 三、参与体验: 1.我们一同学习中国古典舞基本手型。 2.【博物馆第三站】《扇舞丹青》多元化的“融”舞 师:看完《扇舞丹青》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美和感受?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作品《扇舞丹青》借用一把折扇,演绎了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神韵之美,动态地展现了"纸上的舞蹈",作品通过表演者似飞腾狂草、像描画丹青般的一招一式,将古典舞与中国书法文化、扇文化、剑文化融为一体,把舞、乐、书、画熔于一炉,表现出来的艺术意象是“画中有舞”“舞中有画”带我们进入一副如诗如画的境界,不经意的“一撇一娜”“闪转腾挪”“行云流水”“流畅自如”描绘出"墨舞"精品。 生:准确描述了《扇舞丹青》这一舞蹈作品。 探究奥秘:【博物馆第四站】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踏歌》。 作品思考:舞蹈在节奏、情绪上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思考是体会舞者以“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的舞蹈动律,以魏晋时期宋齐梁陈间江淮女子为形象依据,表现了阳春三月一群踏青的少女翠裙扶风,在边舞边唱中尽显共沐春风的惬意。 对比分析:让我们一同来回顾今天的奇妙旅程。四支舞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