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吹泡泡》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吹泡泡》是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科学课》中的一课。本单元是科学课的起始单元,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吹泡泡》这篇课文以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 “吹泡泡” 为主题,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吹泡泡的过程,观察泡泡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引导学生思考泡泡为什么是圆的、怎样才能吹出大泡泡等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趣味性强,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一)科学观念 观察泡泡的形态、颜色等特征,认识到泡泡是一种常见的物体形态。 了解泡泡的形成与空气、液体等因素有关,初步形成对物质世界的科学认知。 (二)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泡泡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对泡泡的特征进行描述和比较。 在探究泡泡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并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探究实践 经历吹泡泡的实践活动,掌握吹泡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简单的实验来探究泡泡的相关问题,如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是否会影响泡泡的形状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 (四)态度责任 对吹泡泡这一活动充满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探究,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泡泡的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等。 让学生了解泡泡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空气在泡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刚步入小学阶段,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泡泡,对吹泡泡这一活动非常感兴趣,但对于泡泡的形成原理和相关科学知识了解甚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好动、好玩,但他们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有趣的实验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 五、教学建议 基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教学过程应注重趣味性和直观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演示、视频播放、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探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想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思维。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泡泡水、自制的泡泡形成原理演示教具(如一端封闭的玻璃管、肥皂水等)、相关的教学课件、实验记录单、小奖品。 学生准备:自己收集的各种吹泡泡工具(如有条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播放一段小朋友们在公园里吹泡泡的欢乐场景视频,视频中泡泡在阳光下五彩斑斓,随风飘动。 2.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吹泡泡吗?”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吹泡泡的经历,分享吹泡泡时的感受。 3 分钟 通过播放有趣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唤起学生对吹泡泡这一活动的美好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