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给物体分类》是新教材(2024版)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科学》中的第三课。本课作为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科学分类方法的起始课,对后续科学学习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教材首先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图片,如玩具、文具、水果等,引发学生对物体多样性的关注,进而提出 “怎样给它们分类” 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教材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用途等,并以此为依据对物体进行分类。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分类的过程,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一)科学观念 认识到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整理周围的世界。 (二)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够从物体的不同特征中找出共性和差异。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能清晰地表达分类的依据和结果。 (三)探究实践 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态度责任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学习的态度。 让学生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特征,并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 让学生理解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二)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从众多特征中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并能够清晰地表达分类的依据。 培养学生在分类过程中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如比较、分析、概括等。 四、学生情况 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已经能够初步感知物体的一些简单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但对于如何系统地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以及根据特征进行分类还缺乏经验和方法。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情境,如超市购物、整理书包等,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分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物体的特征和分类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分类实验,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操作,体验分类的过程,掌握分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分类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常见物体的实物或图片(如玩具、文具、水果、蔬菜等)、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分类盒子、标签纸、记号笔等。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小物品(如铅笔、橡皮、尺子、积木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引出分类话题 1. 播放一段超市里货物摆放整齐的视频,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超市里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为什么超市里的东西要这样摆放呢? 2. 展示一些学生书包里物品摆放杂乱的图片,问:再看看这些图片,你们觉得这样摆放书包里的物品好吗?那应该怎样整理呢? 1. 学生观看视频后,回答超市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