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218822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堂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4-09-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6次 大小:213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历史,答案,练习,课堂,上册,纲要
  • cover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堂练习 一、单选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主要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2.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代设有“给事中”一职,对“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即封还诏书)”。据此可判断“给事中”所在的政府部门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御史台 D.尚书省 3.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 4.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世卿世禄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5.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的制度和机构,即“政事堂”。据此可知,政事堂的出现有利于( ) A.分割宰相权力 B.体现近代民主议政 C.提高行政效率 D.避免出现决策失误 6.唐初,三省长官每日上午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宰相基本专职化,“不归本司”。宰相会议所做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这一变化( ) A.强化了三省权力 B.加强了权力监督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规范了决策程序 7.唐中宗不经中书、门下而自己封拜官职时,因自感心怯和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成为“斜封墨敕”,此途径所封官员时人称为“斜封官”。这说明( ) A.唐代三省六部制形同虚设 B.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约束 C.“斜封官”不具有权威性 D.唐中宗破坏了三省六部制 8.隋和唐初的宰相为三省长官,即尚书仆射、中书令、侍中各二人。同时,又以各种加衔,如参掌朝政、平章国计、同知政事等名目参与宰相事务。这一现象( ) A.反映出文官制度走向成熟 B.促进了中枢决策科学化 C.推动了相权与君权的平衡 D.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9.唐朝时期,出身贫寒的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留下千古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说明科举制( ) A.选拔了最优秀的官吏 B.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了科学技术水平 10.在唐朝,各级考试都由相应级别政府的主要首长主持。县试由知县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省学政主持,乡试正副主考均由皇帝任命,会试由礼部直接主持。这说明科举制( ) A.彰显了学在官府 B.体现了国家意志 C.凸显了公平原则 D.滋生了结党营私 11.宋仁宗时,“军贼”王伦以数十百人从沂州起事,转战沂、密、海、扬等州,“邀呼官吏,公取器甲,横行淮海,如履无人”,甚至出现高邮郡守“以郡无兵财,遂开门犒(慰劳)之使去”的情况,该事件的出现( ) A.表明宋代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 B.反映内忧外患局面的加剧 C.折射出宋代政治权力结构存在弊端 D.源于崇文抑武政策的推行 二、材料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承秦制,负责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少府”内设有“尚书”一职。汉武帝设尚书在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汉成帝时,置尚书五人,分曹办事。东汉形成“尚书台”,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曹魏设尚书五人:殿中、兵部、驾部、南部、北部。南北朝时经常“省录”,尚书令有宰相之名。 ———摘编自钱玉林《中华传统文化辞典》 材料二 中唐时期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未入朝执政者有40多人。德宗朝宰臣三十五人中三十三人非三省长官。门下省因各方面的掣肘,已起不到封驳作用。贞元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