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269939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梳理(含答案解析)

日期:2024-09-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6次 大小:2302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解析,答案,梳理,知识点,必修,选择性
  • cover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知识点梳理】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 1.先秦时期:世官制(血缘)、举荐制(才能)、军功制(军功) 2.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两汉:察举制(德才)、积功劳为官、征辟制、打破了世官世卿局面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出身门第和德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5.隋唐至两宋:科举制(考试成绩) (1)科目:制举与常举(明经和进士为主) (2)历程:隋炀帝设进士科、唐太宗以明经和进士为主、两宋科举分乡试、省试、殿试 (3)影响: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情形,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标志官僚体系成熟 6.元朝:科举制被破坏 7.明清:科举制新发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明朝推行南北分卷制度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 1.秦汉:上计制、各郡国上报中央、御史参与 2.魏晋南北朝:官员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3.隋唐宋:考核权归吏部 4.明清:考核严格、明朝分为考满和考察、清朝分为京察和大计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 朝代 中央监察体系 地方监察体系 秦朝 以御史大夫为首 郡设监御史;县设县丞 汉朝 汉武帝设十三州部刺史 隋朝 设御史台 设司隶台监察地方 唐朝 设道监察地方 两宋 设路监察地方,长官为转运使 元朝 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朝 设都察院和六科(科道) 设按察使司、都察院监察御史代皇帝巡按各省 清朝 将六科并入都察院 停止监察御史代皇帝巡按各省;奏折制度 【巩固提升】 1.有学者指出,“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之科成为全国干进者竞趋之鹄”。武则天的这一施政措施( ) A.体现选官的公平公正 B.降低了选官的标准 C.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使取士标准多样化 2.晋室南迁后,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 A.豪强大族对政治影响大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3.唐代十道或十五道巡按使在各自的监察区内行使巡察职权,于各道设立治所,实行定期的巡察制度。同时还制定了包括吏治、民生、户口、治安等多个方面的巡视规范《巡察六条》,并且还规定了巡按使的停留时间。这表明唐代监察制度( ) A.具有极强制度创新意义 B.改变了地方的权力结构 C.旨在加强君权削弱相权 D.利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4.中国历代对从事监察的官员,有严格的亲族回避制度。如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凡父兄现任三品京堂、外省督抚,子弟不准考选科道。其父兄在籍起文赴补,及后虽升任者,有子弟现任科道,皆令回避,改补各部郎中。”这一规定( ) A.扩大了监察官员的权力 B.利于提升监察制度的效能 C.保障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D.推动了监察体制的制度化 5.汉武帝设置的刺史只相当于一个中下等县的秩品,他的权力却很重,监察二千石守相而无所顾忌。但是他对于郡国守相的举劾必须通过年终回京师向中央汇报,并经三公审核以后才能作出处理。由此可知,刺史的设立( ) A.限制了郡国守相的行政权力 B.保障了地方长治久安 C.提高了对地方监察的有效性 D.导致了三公权力膨胀 6.“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的弊端。该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7.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曹魏时由政府委任中正,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此变化( ) A.受佛教不断传播的影响 B.反映世家大族不断衰落 C.是推行科举考试的结果 D.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8.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有学者称:“科举制取代察举制,是冷冰冰的科场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