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19473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时《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日期:2025-04-02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15077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 cover
《古代生物的多样性》 学校名称 执教老师 涉及学科 科学 教学对象 小学六年级 教材版本 教科版 课时数 1课时 学段 □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 小学 □初中 □高中 主题类别 □单学科大单元 □跨学科大单元 其他:项目学习 教学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 □其他 学习 空间 教学设备 投影 一体机 □交互式白板 笔记本 □ 平板电脑 □录播 □其他 学生设备 □人手一台 小组一台 □同桌一台 □没有设备 桌椅模式 □单人单桌矩阵 □双人同桌矩阵 小组式圆桌矩阵 一、案例设计背景与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生命科学已分化出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人类学、免疫学、胚胎学、遗传学等分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不必深入了解生命科学每一个子学科的理论,而应了解生命科学领域学习基本方法与思考方式,学习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因此《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面向生命科学领域凝练了四大核心概念--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物体的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命的延续与进化。 本案例《古代生物的多样性》属于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时,聚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生命的延续与进化”这一核心概念。本领域内容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逐渐理解生物通过生殖和遗传实现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通过进化实现生命的发展这一生物学基本规律,掌握“遗传与进化”的科学概念、规律和观点,形成科学的自然观,树立真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本课内容在整个单元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研究生物的多样性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也是为了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结构 小学阶段,学生对遗传、变异、生存竞争、进化等概念还未能构建起较为全面和本质的认识,所以本内容要求仍是指导学生从现象层面初步了解化石和相关知识。因此本案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分小组让学生通过虚拟技术观察已灭绝生物(恐龙、猛犸象)和当今大象,比较它们的异同,同时通过观察更多的化石标本,与现代生物的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很多在地球上不复存在的生物与现今存活的生物具有相似之处,从而搜集生物进化的相关证据,实施论证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地球上几十亿年来存在过的生物激起发展历程,为进一步建构生物化科学观念做准备。 二、教学理念(如基于问题的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究性教学、分层教学等) 深度学习理念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能依据收集到的化石资料开展讨论交流,能参与对遗传与进化研究的求证过程,因此根据深度学习理念,本案例注重在深度学习的过程利用最近发展区,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处理和转化,指导学生搜集生物进化的相关证据,交流生物进化的不同该观点,实施论证教学,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探究式学习理念 本案例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注重教学细节,层层递进。教学设计中利用问题作为导向,引导学生在认识古代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利用虚拟实验技术,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现今生物进行比较,推测古代生物特点及古代生物的生存环境,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的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三、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划分知识点) 《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6课,指向课程标准里的8.6中的“根据化石资料,举例说出已灭绝的生物;描述和比较灭绝生物与当今某些生物的相似之处”内容要求,要求学生能举例说出已灭绝生物和当今某些生物的相似之处,认识进化现象,能够通过直观的生物现象发现相关的规律,但不能理解生物的繁殖、进化、多样性的原因。此前,学生通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