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 六年级上册 《微生物》单元 4.细菌与病毒 教学设计 单元 《微生物》 课题 4.细菌与病毒 课时 1 核心 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学习内容及要求 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5~6年级①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如酵母菌、霉菌、病毒),举例说出感冒、痢疾等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学生能够了解细菌和病毒是自然界中极其微小的微生物,认识到它们在生命世界中的存在和重要性。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评估细菌和病毒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探究实践: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共同探究细菌和病毒的奥秘,分享探究成果。 态度责任: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持个人卫生、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 重点 细菌和病毒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以及它们与人类和动物的关系。 教学 难点 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全面看待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 准备 教师:1.爱牛课件优化 2.显微镜 3.细菌玻片。 学生:课前调查表、米粒和纸杯。 教学过程xia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单元导读,整体感知。细菌和病毒与人类健康有什么关系 一、引导课题,感受细菌与病毒的存在。(预设5分钟) [PPT 3 出示] 1.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微生物?哪里有微生物?为什么称之为微生物? 2.发现本单元中主要学习的几种微生物。 3.师:谈谈你对细菌和病毒的认识。哪里会存在细菌?细菌和病毒与人类健康有什么关系?引入并板书课题《细菌和病毒》 二、活动过程,探究细菌与病毒的知识,总结细菌与病毒与人类关系的两面性。(预设25分钟) [PPT 4 出示] 认识细菌。交流资料卡。 1.资料展示:细菌和病毒的资料。 [PPT 5 出示] 指导学生观察细菌的形状、颜色、分布等。 小组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模拟细菌繁殖,体会细菌繁殖速度之快。 教师引导根据细菌的形状,细菌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三类。 师生总结:细菌很小,繁殖很快,细菌分三类。 细菌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形态。细菌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大约10亿个细菌才相当于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PPT 6 出示] 出示资料卡 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虽然绝大多数细菌是无害甚至是有益的,但是很多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致病。 [PPT 7 出示] 认识病毒 学生交流资料。出示资料卡。 病毒个体非常微小,绝大多数要在高倍的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大约3万个病毒才相当于一个细菌那么大。 [PPT 8 出示] 指导学生观察病毒的形状、结构等。 比较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病毒结构的异同。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根据病毒的寄主,病毒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三类。 师生总结:病毒极小,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分三类。 [PPT 9 出示] 出示资料卡。 [PPT 10 出示] 探究细菌的繁殖 通过分组实验来体验细菌的繁殖速度。 小游戏:在1号杯中放1粒大米,在2号杯中放2粒大米,在3号杯中放4粒大米,依次倍增.... 算一算:假设一个细菌每隔20分钟分裂一次,1个小时后会有多少细菌? [PPT 11 出示] 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按照细菌对人类有益和有害两个方面进行分类:食品发酵、增加土壤肥力、生物制药、生产沼气、生物制药属于对人类有益的一面;使人致病和食品腐败属于有害的一面。 [PPT 12 出示] 出示资料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惑和问题? 三、拓展活动,通过实验了解细菌。(预设5分钟) [PPT 13 出示] 教师安排活动指向: 在一个广口瓶中放一些土,取一部分鸡或鱼的内脏埋入其中,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思考:这说明了什么? 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