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减法 - 退位减》教案 一、核心素养目标 1. 数感 - 让学生在退位减法的学习中,深刻体会数字在不同数位上的大小关系以及运算过程中的变化,增强对数的感知。 -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 100 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提升对数字运算结果的预判能力。 2. 运算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掌握多种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 培养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认真、细致的习惯,以及灵活运用运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推理能力 - 在探索退位减法的算理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推理,如从不退位减法推理到退位减法的变化,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 让学生能够根据数字特征和运算规则,推理出退位的必要性和退位后的计算方法。 4. 模型思想 - 通过实际情境建立退位减法的数学模型,让学生理解退位是为了满足减法运算的规则,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 - 使学生能够运用退位减法模型解决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 100 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尤其是竖式计算中退位的方法。 2. 理解退位的意义和算理。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退位的原因,即个位不够减时需要从十位借 1 当 10。 2. 在计算过程中准确地进行退位操作,避免出现错误。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教师活动 -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体育用品商店的场景,有篮球 36 个,足球 19 个。 - 教师提问:“篮球比足球多多少个呢?” 2. 学生活动 - 学生观察情境图,尝试列出算式:36 - 19。 - 部分学生可能会通过口算,但会发现个位上 6 减 9 不够减,产生认知冲突。 3. 设计意图 - 通过实际的生活情境引出退位减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探究新知 1. 摆小棒探究退位减法 - 教师活动 - 教师拿出小棒,先摆出 36 根小棒(3 捆和 6 根),然后让学生尝试减去 19 根小棒。 - 教师提问:“个位上 6 根小棒不够减 9 根,怎么办呢?” - 学生活动 - 学生思考后,会想到从十位上的 3 捆小棒中借 1 捆,拆开变成 10 根小棒,和个位上的 6 根小棒合起来是 16 根小棒,再减去 9 根小棒,还剩 7 根小棒。 - 十位上还剩 2 捆小棒,减去 1 捆小棒,还剩 1 捆小棒。 - 学生得出结果是 17 根小棒。 - 设计意图 - 通过摆小棒的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退位的过程,从具体的实物操作中体会退位的必要性。 2. 拨计数器探究退位减法 - 教师活动 - 教师拿出计数器,在十位上拨 3 个珠子,个位上拨 6 个珠子表示 36,然后要减去 19。 - 教师提问:“个位上 6 个珠子不够减 9 个珠子,怎么在计数器上操作呢?” - 学生活动 - 学生观察计数器,发现个位不够减,需要从十位上借 1 个珠子,到个位上就变成了 10 个珠子,个位上现在有 16 个珠子,减去 9 个珠子,还剩 7 个珠子。 - 十位上的 3 个珠子借走 1 个后还剩 2 个珠子,再减去 1 个珠子,还剩 1 个珠子。 - 学生得出计数器上表示的结果是 17。 - 设计意图 - 利用计数器进一步直观地展示退位的过程,帮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理解退位的原理。 3. 竖式计算退位减法 - 教师活动 -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竖式: 36 - 19 -- - 教师讲解:“个位上 6 减 9 不够减,从十位借 1 当 10,10 + 6 = 16,16 - 9 = 7,把 7 写在个位上。十位上的 3 被借走 1 后变成 2,2 - 1 = 1,把 1 写在十位上。” -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书写竖式的过程,强调退位的标记和计算顺序。 - 学生活动 - 学生认真观察老师的示范,理解竖式计算中退位的步骤。 -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说计算过程:“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 1 当 10,16 减 9 等于 7,十位 2 减 1 等于 1,结果是 17。” - 设计意图 - 通过详细的竖式讲解,让学生掌握 100 以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