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TCP/IP》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浙江省中学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探秘互联网第4课,是互联网通信的基础。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互联网数据通信的分层思想、传递过程及原理,认识TCP/IP四层模型的概念和工作模式。本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从日常应用逐步上升到运行原理和技术本质的初步了解,再到规划和搭建网络、负责任使用网络的层面上,是稳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扎实原理基础的重要一课。 二、学情分析 前面3节课已经学习了互联网的接入设备、网络服务及应用协议;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本节课中的知识内容仍较为抽象,可以转抽象事物具象化,采用通俗结构的类比和循序渐进的剖析等方式深入学习。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指向 1. 通过拼图游戏、邮政通信的结构分层,能够说出分层思想的核心功能与优势(相对独立、易于实现和维护)。 2. 剖析说出TCP/IP协议的四层作用,能够大致讲述网络通信的过程,了解数字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蕴含的分层分包计算思维。 3. 解开网络通信的神秘面纱,提升网络数据传输的规则意识。 【信息意识】 培养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重要性。 【计算思维】 体会互联网如何将复杂的远程数据传输和通信的问题逐步转化为一系列的规则(协议)分层分包的思想。 【信息社会责任】在使用计算机网络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具备信息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出分层思想的核心功能与优势,剖析TCP/IP的四层模型的数据通信过程。 教学难点: TCP/IP的四层模型的数据通信过程。 通过亲身体验、采用示意图、概念图的形式并类比迁移应用逐一突破。 五、课前准备 学习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PPT 学习资源:学习单、游戏道具 六、设计思路 本课遵循《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并重”的课程理念,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热身游戏、通俗类比,激发学生的已有思维经验,采用示意图、概念图的形式直观地解析数据在网络中的通信过程,遵循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与知识建构。采用教师引导+PPT讲解与游戏热身、视频观看、模拟实践等学生活动,调动学习的兴趣,调节学习的氛围,同时也能进行体验迁移、活跃思维、知识同化,将抽象、枯燥的原理知识层层剖析、解读,深入探究数据在网络中传输的过程,了解数据传输蕴含的分层计算思维,提升有效使用网络的规则意识。 七、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 (各环节) 学习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游戏热身,抛出疑问 拼图传输:在每一片拼图后写一个字。这些字可以组成一句话。表示信息传输的内容。选择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发送方和接收方。其他学生扮演连接的设备。 提问:收到的拼图内容你觉得是这样的吗?你觉得传输过程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A传拼图,全班关注拼图动向,学生B收到纸条后按收到时的顺序说出拼图的内容。 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提问。 轻松热身,抛出疑问 二、 类比探究,感受分层 教师引导:信息在纵横交错的网络中是如何传递的?如何做到传递的目的准确并内容无误,我们先来看看这份大学录取通知书是如何送到学生手里的? 教师提供预备好的贴纸条:某大学A、学生B、邮局2个、运送部门2个、邮件运输、交通工具与箭头6个 学生回答:邮局 小组合作 黑板上:学生贴一贴连一连,搭建邮政通信的过程示意图 学生讲解信件或快递的寄收过程 依托示意图,归纳总结邮政通信的过程,初步理解分层体系结构,感受分层思想的魅力 小组合作:请分析每一层的作用,并将相对应功能的贴纸条贴到旁边 教师归纳层结构与层名称,引出分层思想的核心功能与优势 思考分层思想的核心及优势 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