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汉族民歌 第二单元 华夏之声.文化根脉 第一课时 (湘教版)七年级 上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拓展 05 课堂评价 06 课堂总结 本课目标 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文化理解 能专心聆听经典民歌,体会汉族民歌的韵味。 初步了解不同体裁、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特点,以及一些常用的创作 手法。 能对有关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评述,简单概括民歌的概念 以及三种不同体裁的基本特征 能自信、大胆地参与各种音乐表现活动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中是哪一条河流吗?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哺育了两岸无数中华儿女。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近黄河,感受黄河船夫那苍劲悠远的歌声 新知讲解 初听歌曲,感受风格特点 劳动号子———《黄河船夫曲》 聆听歌曲思考: 歌曲展现出什么样的风格?歌曲的速度如何? 节奏有什么特点? 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欣赏 新知讲解 初听歌曲,感受风格特点 劳动号子———《黄河船夫曲》 欣赏 风格:歌曲高亢嘹亮,粗犷豪放。 速度:中速 节奏:较自由,是 一首典型的劳动号子。 画面:这是一首陕北民歌,让人联想到,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水流时急时缓, 而船夫们正在奋力摇桨前行的场景。 新知讲解 复听歌曲,感受情绪变化 欣赏 分析: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有相同的地方吗? 新知讲解 复听歌曲,感受情绪变化 欣赏 分析: 歌曲在上下乐句之间引入四个单垛句,构成“起平落”的 结构形式。上句是前三小节,其中第一小节是引子,它确立了全曲的基调, 1256 5 . 2 . 1 . 5 四音列突出了陕北的风味:淳朴、爽朗,算是“起部”。后三小 节是上乐句,后两小节重复四次,至第十二小节止,共五个单句,构成乐曲 的“平部”。这些垛句像文学中的排比句一样,向人们展示出黄河的庞大。此 处,老歌手的情绪也逐渐高涨,推动下句高潮的到来。最后一句是下乐句, 也是“落句”,它运用连锁和转调 ( 转入上四度高 ) 手法,集中表现了老水手 与惊涛骇浪搏斗的英雄气概。 新知讲解 学生跟琴模唱乐句旋律 新知讲解 学生填词演唱 歌词语言质朴,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让我们也一 起来感受一下船夫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吧引导学生边唱边做划桨动作 伴奏歌唱 新知讲解 初次聆听,感受歌曲独特演唱方式 山歌———《放马山歌》 欣赏 歌曲中你记忆最深刻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用“喊腔”方式演唱歌曲中的衬词“哟哦”,《放马山歌》是牧民上山放牧时演唱的一首山歌。不同于劳 动号子,山歌是人们在山野田间等自然环境中,为抒发情感、传递情意、消 除疲劳而传唱的歌曲。音乐风格多自由奔放、悠长舒展。 新知讲解 复听歌曲,了解作品结构和创作手法。 欣赏 分析:歌曲的正词部分有什么特点? 这首歌曲结构简单,看似由四个乐句构成,但是二、四两 个乐句基本是分别重复第一、三句的音乐材料,句幅稍有紧缩,感觉“一句 比一句短”。 新知讲解 学生学唱歌曲 有感情地跟老师学唱歌曲,尝试用云南方言演唱歌曲,力求唱出西南 山野的风味。 伴奏歌唱 新知讲解 初听歌曲,引导学生探讨歌曲表达的情绪。 小调———《月儿弯弯照九州》 欣赏 民歌不仅表现了劳动人民热烈的劳动场面,也反映了老百姓的平常 生活。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从南宋开始就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江南小调《月 儿弯弯照九州》 歌曲从月照人间开始,月亮的阴晴圆缺如同人间的悲欢离合, 而婉转的旋律,则表达人们流离失所、生活困顿的悲伤之情。 新知讲解 复听歌曲,分析歌曲特点 小调———《月儿弯弯照九州》 欣赏 唱词有什么特点?旋律有什么特点? 七字句的结构形式,如同七言诗。 旋律婉转丰富,一字多音。这是属于民歌中的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