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描写山水的诗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岭南版 八年级上册 青绿山水 山 水 情 中国山水画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5厘米,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容膝斋图》 元代 倪瓒 倪瓒的画,画面特别干净,一段山坡,三两株细瘦的树,一抹淡淡的远山。他习惯用很干的毛笔,在纸上擦出淡淡的墨痕。给人一种寒冷寂静的感觉。元代的文人在山里住久了,不食人间烟火,听见的只是风声、水声。 情 中国山水画 元代———寄情山水 描绘的是山东南郊的鹊山和华不注山的风景。这两座山,一座尖峭如正三角形,另一座圆圆钝钝,好像一个馒头。赵孟頫非常形象地画了这两座山。山脚下的水波、细竹,笔法都很自然随意。这种自然、随意的笔法,后来成为元代文人画追求的最高境界。 《鹊华秋色图》赵孟頫(元) 纸本设色 28.4×93.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鹊山 华不注山 情 中国山水画 对比欣赏: 1、山水画的概念 什么是中国山水画? 概念: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简称“山水画”。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绢本,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青绿设色,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隋唐时代山水画,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画种。在隋代至唐初,山水画基本摆脱了魏晋南北朝山水画那种“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稚拙状态而逐渐走向成熟。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属人物画,山水作背景。(人大于山) 脱离作为人物背景的地位成为独立画种 隋朝 展子虔 《游春图》 年代最早的山水画 隋朝 展子虔 《游春图》 《游春图》是隋代展子虔的传世之作,也是现存的最早的卷轴画。该画用青绿重着色法画贵族春游的情景,用笔细劲有力,设色浓丽鲜明。 山水画的表现内容主要有哪些? 山水画包括 山石 树木 云水 中国古代山水画在表现山石的质感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 各种皴法 披麻皴:表现江南土质山丘,王维、董巨是其画的鼻祖,是南宋的代表性皴法。披麻皴又可细分为长披麻皴、短披麻皴、散披麻皴。画披麻皴以使用中锋为主,线条较柔,以行的线条组合。 常用皴法: 斧劈皴:有利于表现北方大山大水的大国气度。 小斧劈皴 :如雨点皴一般,适宜表现山石刚硬的特色。用笔方向变为侧锋“听 ”出,落笔时头重尾轻。 大斧劈皴 :从小斧劈皴演变成,整个南宋 ( 尤其马远、夏 圭gui) 及明代浙派盛行画大斧劈皴。画时将笔侧卧如斧之砍劈,形状是平头尖尾,下笔重而收笔快,最适合表现火成岩的结构。 马远为什么要叫“马一角”呢? 马远喜欢在构图上以偏概全、以小见大,只画景物的一角,但又能从中表现出图画外广阔的空间,让人遐想连篇。这就是他的独特画风,也是他的一绝,故人送雅号:“马一角”。 夏圭为什么要叫“夏半边”呢? 顾名思义,就是画景只画景物的一半,故名“夏半边”。 其实,夏圭和马远的风格极为相似,都是小中见大,把一处景物描绘到极致,偏偏又不画全,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意犹未尽的感觉。 南宋 夏圭《长江万里图》 “马一角 夏半边” 南宋 马远《寒江独钓图》 皴 法 空勾无皴 雨点皴 斧劈皴 披麻皴 米点 这种用比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