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1252466

第七课_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0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4-09-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3次 大小:120082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历史,第七,纲要,中外,必修,编版
  • cover
(课件网)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 概括隋唐选官制度、中枢机构、赋税制度等演变的重要史实, 理解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是大一统王朝鼎盛辉煌的根源。 壹 贰 选官之变 中枢之变 叁 赋税之变 目 录 一、选官之变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材料1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2 汉文帝言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 ———[东汉]班固《汉书·文帝纪》 材料3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的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西 周 世卿世禄制 血缘世袭 战国至秦 军功爵制 依据战功 汉 朝 察举制 依据品行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出身门第 一、选官之变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概念: 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中央委任中正官(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写出评语,称状),分为九等,朝廷依此授官(吏部)。 背景: (1)汉末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2)抑制地方大族,集权中央; (3)察举制自身弊端不适应选拔需求.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颜之推《颜氏家训》 一、选官之变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创立: 曹魏政权曹丕采纳陈群的意见创立。 标准: 初创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到西晋重家世。分为九等授官。 评价: (1)积极:初行时期将评品人物之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消极: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是门阀士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一、选官之变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背景: (1)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2)南北朝以来,士族衰落,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3)削弱士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内容:分制举和常举 (1)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 (2)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 (3)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方可正式任官。 一、选官之变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创立和发展: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特点: 自由报名、政权开放、公平公正、唯才是举、择优录取、分科考试。 一、选官之变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创新之处: ①选官方式: 由推荐品评演变为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②选官标准: 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 ③选官原则: 公开开放公平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举子们可以不经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