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53338

6《芣苢》《插秧歌》联读教学设计(任务式)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0-1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8次 大小:124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穿越古时劳动现场,品味诗意劳动之美———《芣苢》《插秧歌》联读 课时教学设计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学设计应关注人的发展,引导学生发掘文章传达的人文关怀,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基于此,本课时设计基于新课标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征集劳动短视频纪录片的学习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拍摄劳动纪录片需要准备的内容作为教学切入点,组织学生根据《芣苢》《插秧歌》中的时代背景和人物事件,针对特写镜头和音乐基调的择定等方面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体会其中传达的劳动之美。由此,学生在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沉浸于阅读活动里 ,提高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同时,促进教师从“以教为主”走向学生“以学为主”转变,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课时教学内容分析(含教材分析) 《芣苢》《插秧歌》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两首古诗,《芣苢》描绘了采摘芣苢的劳动过程,表现了欢快的劳动场景和劳动女性的愉悦之情,体现了劳动之美。《插秧歌》则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农人一家人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可以说,这两首古诗都通过生动的画面描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忘我的劳动热情。 同时,《芣苢》《插秧歌》所在的第二单元是以“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属于必修课程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该任务群具有注重社会情境,强调亲历、体验与产生的基本特点,要求“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即注重学生学习的社会情境创设,进行探究性学习。 由此,本课时基于这两首歌咏热爱劳动的主题,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通过设置拍摄劳动纪录片视频的教学情境,从劳动事件、劳动场景、情感主旨三大方面入手进行鉴赏活动,反复吟诵,带领学生走进先民生活,感受劳动的场景,从中领悟劳动的价值。 课时学情分析 《芣苢》《插秧歌》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两首古诗,《芣苢》描绘了采摘芣苢的劳动过程,表现了欢快的劳动场景和劳动女性的愉悦之情,体现了劳动之美。《插秧歌》则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农人一家人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可以说,这两首古诗都通过生动的画面描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忘我的劳动热情。 同时,《芣苢》《插秧歌》所在的第二单元是以“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属于必修课程中“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该任务群具有注重社会情境,强调亲历、体验与产于的基本特点,要求“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即注重学生学习的社会情境创设,进行探究性学习。 由此,本课时基于这两首歌咏热爱劳动的主题,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通过设置拍摄劳动纪录片视频的教学情境,从劳动事件、劳动场景、情感主旨三大方面入手进行鉴赏活动,反复吟诵,带领学生走进先民生 课时教学目标(需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1.语言建构与应用:掌握重点词语,反复诵读,体味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赏析其中的表达技巧;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古人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内涵; 4.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 课时教学过程 情境设置———导演、编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