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53341

6《芣苢》《插秧歌》联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0-1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125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芣苢,插秧歌,联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
  • cover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类专题———《芣苢》《插秧歌》联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思想情感,品析民生之味。 2、体会劳动之美,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传承发展劳动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把握思想情感,品析民生之味。 2、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传承发展劳动精神。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吟诵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在中国这片古老的以农业为本的土地上,那些回荡在田间地头的吟唱,始终是中华民族血液里最滚烫的乐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老的歌谣--《芣苢》《插秧歌》。 二、温故而知新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起初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2、走近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 情景设置: 内乡实验高中文体艺术节即将拉开序幕,为了展现古代劳动之美,设置了“劳动之歌”展厅。该展厅采用了《芣苢》和《插秧歌》两首古诗作为展览的题材,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劳动意义,需要我们味展厅制作一段宣传视频。 三、朗诵竞聘感诗意 活动一:竞聘配音员 优美的朗诵可以让人如听仙乐,如临其境,接下来让我们踊跃参加,来为视频配个音吧。(提示:注意每首诗歌的字音、节奏、语调,体会情感。) 生读,生评价,生在评价的基础上再读。 看到同学们一个个积极踊跃,大显身手,老师也忍不住想要加入你们了。师范读。 四:录制视频展诗境 活动二:竞聘小导演 假如你是宣传视频的小导演,你会展现出什么样的画面?请你用文学化的语言将你拍摄的画面描绘出来。为了使拍摄视频更加吸引观众,需要增加几个特写镜头,你会选择哪些特写镜头?请说明理由。 ①生描绘画面,展示,评价。 ②聚焦《芣苢》特写镜头:“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 学生表演六个动作,体味差别,教师点拨。 采,形象地表现采摘的动作。有”在诗歌中指是采摘动作后有所收获的状态。两个字合起来构成了一次劳动过程。 掇,拾取。捋”指的是双手抓取,一手抓着东西,另一只手抓取。如果说“掇”是一片一片地捡,那么“捋”就是成把成把地抓取,动作快了,频率高了,劳动者完全沉浸在劳动过程中,氛围更加欢快。 袺:提起衣襟兜取果实。“襭”,就是把衣襟掖在腰带上盛取东西。可见采摘的芣苢太多了,可能带来的篮筐已经装满了,衣襟成了临时的篮筐。 这六个动词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