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53456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12-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3次 大小:212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5.2,答司马谏议书,教学,实录,统编,高中
  • cover
必修下《答司马谏议书》教学实录 【写作任务】 驳论文就是为反驳某种观点而写的议论文。 写驳论文,会促使你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帮助你学会有效表达观点、参与公共讨论。围绕最近的社会热点问题,搜集、阅读媒体上的评论文章,选择你不认同其观点的一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驳论文。 【写作引导】 驳论是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主张,与之对应的是驳论文。驳论文侧重于反驳。 驳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论点层面,抓住核心观点中的关键词,重点思考是否有偷换概念、混淆概念等情况。论据层面,查清论据的来源,重点思考事实依据是否可信、来源是否可靠;理论依据是否权威、是否具有时代局限性。论证层面,梳理推理过程,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个不同角度来寻求突破。所以驳论文往往破中有立,边破边立。 学习《答司马谏议书》,要学会以下几方面: 首先,了解写作背景。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界定二人的关系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私下不但是好朋友,而且是保持友谊很久的朋友。而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的描述更为具体:“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待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虽愧多闻,至于直、凉,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则固不敢为也。”把自己当作王安石的益友,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对方写信,陈述自己对于老友主导的这次政治改革的不同意见:“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于私尽朋友之谊,于公推心置腹,可谓光风霁月,贤者情怀。 其次,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思想倾向。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再次,了解王安石的主要观点。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最后,了解其写作特色及文章价值,为驳论文写作提供参考范例。 【课堂实录】 一、写什么 1.全面了解历史人物 师:《读〈孟尝君传〉》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驳论文,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篇驳论◎王德保 祝 宇从《答司马谏议书》中学写驳论文第四单元选择性必修上册62名师优课 关注 新视点文。作者在此文别有新见,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手法,通过对“士”的标准的鉴别,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观点,无可辩驳地把孟尝君推到“鸡鸣狗盗”之徒的行列。他认为“士”必须是可赖以谋国制敌的能人,凭仗齐国强大的国力,得到一个“士”,就可以使齐国成为霸主,制服秦国。正因孟尝君手下无一真正的“士”,才导致要靠鸡鸣狗盗之徒来帮助孟尝君逃脱秦国,从而证明孟尝君的“士”不足以称为“士”,用事实驳斥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表面性。全文转折有力,严谨紧束,体现了笔力之绝。全篇只有四句话,却有四五处转折,而且议论脱俗,结构严谨,用词简练,气势磅礴。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驳论文章,再一次感受他的思想魅力和写作特色,并进行综合写作训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想想我们学过的王安石的诗作。 生:学过《伤仲永》,一个没有坚持接受教育,最后走向平庸“泯然众人矣”的故事。 生:学过《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让人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 生:学过《桂枝香 金陵怀古》。“念往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