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64997

2.2 水圈与水循环—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

日期:2025-04-21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4次 大小:14805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19,作业,课时,同步,一册,必修
  • cover
2.2 水圈与水循环—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2022年4月20日,参与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的“雪龙2”船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行程3.1万余海里。下图为“雪龙2”号去程路线图(上海—中山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雪龙2”号经过的海域中,海水盐度最高的是( ) A.上海沿海 B.图中A海域 C.图中B沿海 D.中山站沿海 2.从上海至中山站航线所经历的海域,“雪龙2”号吃水深度的变化大致是( ) A.变深 B.变浅 C.先变浅后变深 D.先变深后变浅 读全球水平衡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显示的水平衡规律正确的是( ) A.陆地水平衡反映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B.高纬度海洋水平衡能基本反映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C.中纬度海洋水平衡值随纬度增高而不断减少 D.低纬度海洋水平衡为正值 4.20°~30°纬度区海洋水平衡带来的影响是( ) A.海水温度升高 B.海水温度降低 C.海水盐度升高 D.海水盐度降低 5.读海洋某区域的表层海水等温线图,如果该海域在太平洋,则虚线处洋流影响不正确的是( ) A.沿岸多海雾 B.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C.对沿岸降温减湿 D.形成著名渔场 洛阳江入海口“水阔五里,海潮汹涌”,人们往返两岸只能靠渡船。后来建造者利用潮汐规律,采用“浮运架桥法”将重达十余吨的条石架设在桥墩上,于1059年建成我国最早的跨海梁式花岗岩石桥。下图示意洛阳桥位置。 6.洛阳江入海口“海潮汹涌”的地形原因是( ) A.海岸线弯曲 B.海湾口大肚小 C.海岸坡度小 D.江海相向交汇 7.古代人们弃渡建桥的根本原因是( ) A.渡船运输费用高 B.桥梁建造所用石材丰富 C.渡船运输量较小 D.桥梁通行受风浪影响小 8.推测采用“浮运架桥法”架设条石最不宜在农历每月( ) A.初一 B.初八 C.十六 D.二十九 下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①②③分别表示大西洋表层海水的( ) A.盐度、密度、温度 B.盐度、温度、密度 C.温度、密度、盐度 D.密度、温度、盐度 10.甲处表层海水( ) A.温度约为25℃ B.纬度约为25°S C.盐度约为3.6% D.密度约为1027kg/m3 11.乙处附近大西洋表层海水的密度特点及其成因是( ) A.密度低———海水温度高,盐度低 B.密度低———海水温度低,盐度高 C.密度高———海水温度低,盐度低 D.密度高———海水温度高,盐度低 火地岛是世界上除南极大陆以外最南端的陆地,其南部的德雷克海峡以狂涛巨浪闻名于世,号称“杀人海峡”,但夏季穿过该海峡相对安全。下图示意德雷克海峡位置及海峡里3个地点(a、b、c)的不同水深及流速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德雷克海峡的洋流( ) A.南部洋流流速慢,深层海水流速快 B.北部洋流流速慢,深层海水流速慢 C.南部洋流流速快,表层海水流速慢 D.北部洋流流速快,表层海水流速快 13.导致德雷克海峡成为“杀人海峡”的根本因素是( ) A.风力 B.海陆位置 C.流速 D.温度差异 图1为某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图2为某河口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1甲地沿海渔业资源丰富,其主要原因是( ) A.寒暖流交汇 B.河流水注入 C.冷海水上泛 D.水温异常高 15.M、N两海域表层海水密度大小比较及原因正确的是( ) A.M较大,大量陆地淡水注入 B.M较小,有寒流流经水温低 C.N较大,有暖流流经水温高 D.N较小,河流注入大量淡水 海气淡水通量,即海洋与大气界面处,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蒸发量减去降水量的值,是衡量全球大气与海洋之间水汽交换的一个重要指标。下图示意中低纬某海域表层海水多年平均盐度、海气年净淡水通量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该海域的盐度( ) A.南北小、中间大 B.东部大、西部小 C.南半球南部最大 D.赤道东部偏小 17.图中盐度最低的海域( ) A.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B.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C.蒸发量等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