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65511

6.1《芣苢》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 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0-1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108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芣苢,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高中
  • cover
《芣苢》教学设计 【教材选用】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卷网-(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并掌握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诗歌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教法学法】多媒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朗诵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关于劳动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学生齐读诗句,看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的《芣苢》。 二、教学目标展示并齐读,批注本节课重点。 三、任务活动一:预习检测,初读体会 1、《诗经》简介 (1)学生课前了解并收集关于《诗经》的相关知识,上课派代表展示反馈 (2)教师点拨重要知识并展示 2、初读课文(先点个别学生读,检查预习)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读后展示课前预习思考:结合课文注释自读《芣苢》,用你喜欢的方式(绘画,歌曲,思维导图或是文字)翻译和理解课文内容。 4、教师展示翻译和小结: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那让我们来看看诗歌是怎样通过48个字来绘“劳动”。 四、任务活动二:赏析技巧,体悟情感 1、学生再读思考:《芣苢》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学生齐读后反馈补充) 教师明确并点拨《诗经》中学过的《关雎》《蒹葭》等 2、除了重章复沓以外还有六个动词不一样,于是让同学自由读并思考:《芣苢》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1)教师展示六个字的甲骨文让学生们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学生思考反馈) (2)教师明确: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3、体会诗歌的写作手法:赋。 (1)教师提示: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2)学生回忆《诗经》的常用写作手法并举例。 教师明确: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就是《诗经》的魅力所在,让我们充满好奇,仅仅几个动词就能描绘出劳动的场面。 五、任务活动三:拓展提升,吟咏诗韵 同学们发挥想象:描绘劳动场面或是改写现代诗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可以一人一句也可以一人两句等。 (学生合作探究,思考反馈)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歌虽然简单,但却用六个动词仿佛给我们呈现了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呈现了内容丰富的劳动过程美,呈现了先民快乐幸福的生活。 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袁隆平辛勤育种,张秉贵热心服务群众,钟扬探求生命的边界,这些都是劳动者杰出的代表。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