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65524

6.1《芣苢》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10-1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1127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芣苢,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高中
  • cover
《芣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体会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及其好处。 2.把握重点词语,品味诗歌的情境,全面理解诗歌的含意。 3.感受古代先民的劳动场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及其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经》作为中华民族诗歌的现实主义源头,记载了我们先民的情感、见识、社会生活。他们劳动的身影,时时出现在《诗经》的画面中。今天,我们追随先民的足迹,来倾听人与自然的对唱,认识一种植物———芣苢,体会劳动的乐趣,领略中国诗歌源头的美丽。 二、课前检测 1、解题 《芣苢》是《诗经 国风 周南》中的一首诗,它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芣苢时所唱的歌谣。 芣苢,即车前草,它是一种草本植物。常见于荒地或路旁,草与种子都可入药。 采集芣苢,传说是古老的习俗。《毛传》说“芣苢,车前,宜怀妊焉。”《毛诗序》解题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故周代女子会基于繁衍种族的观念而采集,《芣苢》就是采集劳动时所唱的欢乐歌谣。 2、复习回顾 我们曾经学过那些有关劳动的诗歌?(学生回顾) 本单元为什么安排两首古诗?为什么是这两首诗? 三、学习任务 任务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请大家听老师朗读,思考:这首诗句式上有何鲜明特点? 《国风·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明确: ①作为配乐吟唱的诗歌,《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夹杂二言八言不等。《芣苢》中尤为明显,通篇采用短促的四字句,节奏鲜明,韵律整齐。 ②全诗一共三章,每一章的句式相同,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重章叠句的手法。 注: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吟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句式,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任务二、思考探究品味情境 1、自读《芣苢》,请描绘阅读后眼前浮现的画面? 2、再读,突破,品味动词 诗歌在重章叠句的旋律里,描绘了劳动人民采集芣苢的画面,其中只变换了六个动词。 这六个动词有哪些细微区别?它们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请大家结合诗歌思考分析。 明确: 通过对句意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用词非常连贯,它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 人们从一开始的发现芣苢,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芣苢》通过六个动词的变化,语言的反复,篇章的重叠里,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采摘芣苢的周代女子。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农家女,在春日暖阳中,春草的清香里,他们采摘着芣苢,感受着劳动的快乐,期待着美好的生活。 3.吟咏诗韵,体会情感 明明6个动词就可以描述的场景,为什么要用48个字呢? 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 明确: 改动之后,没有了“采采”“薄言”的重叠,“采采”的茂盛感不明显了,采摘的过程仿佛只有一次,我们很难感受到采摘时的悠闲从容自由自在的情感,也很难感受到采摘满载而归时收获的喜悦感。由此可见,“采采”、“薄言”相同形式的出现,强化了采摘的过程,采摘带来的快乐,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比较之后,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重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