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65947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课件(共30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5-02-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6次 大小:23736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三,PPT,九年级,语文,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定风波 苏轼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 因御史李定等人故意歪曲苏轼的诗句, 说他作诗讽刺新法,于是神宗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将苏轼打入狱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因此坐牢103天,出狱后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务地位低微,薪水不多,于是苏轼便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家人开荒种地以补生计,同时,他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定风波》就是诗人谪居黄州期间所作。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天,他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看新买的农田,归途中遇雨,不巧雨具又被先回去的人带走了,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唯独苏轼从容不迫,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不一会儿,雨过天晴,一切又复归正常。事后,作者写此词记述了这次经历。词中所写虽然只是极平常的生活小事,却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对人生的感悟。 感悟 品读 积累 探究 15 定风波 [宋]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朗 读 15 定风波① [宋] 苏轼 三月七日②沙湖③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 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注 释 ① 选自《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王守堂撰)。苏轼 (1037~1101)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又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后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被贬黄州。本篇即诗人谪居黄州期间所作。他在政治上属于旧党,却也有改革时弊的要求;在文学上力主革新,成就很大。他的散文明白畅达、纵横恣肆;他的诗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② [三月七日] 元丰五年( 即公元1082年) 农历三月初七日。 ③ [沙湖] 在今湖北省黄冈县东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④且徐行。竹杖芒鞋⑤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⑥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⑦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 意 注 释 ④ [吟啸] 吟诵诗歌,高声长啸。这是魏晋南北朝以来文人雅士表达自己旷达心胸的常见表现。 ⑤ [芒鞋] 草鞋。 ⑥ [料峭] 形容春天的微寒。 ⑦ [向来] 刚才,刚刚。 不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点声, 何不吟诗长啸缓步而行? 拄竹杖穿草鞋轻松胜过骑马, 这样的雨有谁害怕? 我愿披蓑衣在烟雨中度过一生。 早春的寒风将酒意吹醒, 微微觉冷。 山头的斜阳却已把我相迎。 回头望那风雨萧瑟处, 烟消云散去, 竟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问 题 作者借一件生活小事抒发独特的人生体验,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阅读后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作者雨中穿行时的心情和雨后的感受。 ①从“莫听”“谁怕”“任平生”等词语中看出诗人栉风沐雨、悠然信步的开阔胸襟与面对风雨的淡定心情; ②从“微冷”“却相迎”“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词句中,看出诗人经历风雨后的平静。 答 案 带着问题品读 问题:“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莫听”二 字,透露出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面对风云变幻而能从容不迫、泰然自若的生活态度。 答 案 带着问题品读 问题:“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将“谁怕?”换成 “不怕!”,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②将“任”改为“度”好不好?为什么? ①“谁怕?”是反问句式,它干净利落、掷地有声,比感叹句式“不怕!”更有力量,因此表达效果更好; ②“任”在这里是“任凭”之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