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65951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5-02-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9次 大小:566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三,九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4
  • cover
《定风波》教学设计 课题内容 定风波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类型 阅读课 学情分析 学生欣赏古代诗歌,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缺少知识,包括古诗的体裁特征、常用表现手法、格律及相关文化背景等;二是欠缺经验,即长期欣赏诗歌所形成的语感的欠缺;三是缺乏能力,即理解、分析、评价的能力。本课难度不大,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诵,感受作者的激情,体会作品的思想,得到丰富感性认识,从而深化审美理解,增强审美能力。 教材分析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它不仅是苏轼的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该词作于黄州谪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教学目标 1.诵读本词的韵律,体味本词精美的语言。2.领会词中所表现的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3.学习苏轼开阔旷达的胸襟,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 教学重点 1.领会词中所表现的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2.学习苏轼开阔旷达的胸襟。 教学难点 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 教学方法 启发式、任务驱动法 学习方法 诵读法、练习法、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环节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预习 课前作业:查找苏轼的相关知识。 搜集资料。 养成搜集、筛选信息和整理材料的习惯。 一、导入(5分钟) 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同学们,在这音乐声中,我们除了能回想起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还能想起写这首凭吊词的苏轼吗?苏轼的一生是怎样的呢?坎坷多磨难。苏轼自己曾写一首诗自嘲,精炼地概括了他坎坷的一生。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要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多媒体展示)面对人生磨难,苏轼的心态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来了解吧。(多媒体课件展示:定风波) 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生平的资料。 二、感悟品读(20分钟) 1.教师范读《定风波》(或多媒体播放录音)。2.提问:听这首词,苏轼给你们的最大印象是什么? 总结。(多媒体展示:最大印象———沉着、豪迈、随遇而安、通达) 3.提问:上阕是怎样描写自然风雨的?(多媒体展示:穿林打叶———大、猛、急)4.说说哪些词最能体现苏轼面对眼前风雨的态度?去掉这些词读,再把这些词放回原句中读,说说通过这些词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苏轼?①莫听、何妨、谁怕。②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疾风骤雨中且缓行且吟啸,从容不迫,处之若常,从容潇洒的苏轼(多媒体展示)。5.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轻”字?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竹杖芒鞋,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百姓的),为身份比较卑微的人所用。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是忙人所用的。赢在心态:作者此时被贬黄州,已经等同于一个农民。分明是“无官一身轻”的超旷、达观。6.怎样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平生祸难———从时间上看,过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十年的贬谪生活,之后因乌台诗案,入狱103天;现在:被贬黄州,人生不自由;以后:预测不到的风雨更多,改贬汝州,后回朝,又外调到杭州,再回朝,又贬谪到颍州、惠州、儋州,再被召还,却死于途中。时间长达32年,被贬的地方之多达10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