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66322

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1-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0次 大小:139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必修
  • cover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是梁思成的自然科学小论文,主要讲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和“文法”“词汇”“可译性”三个方面,并呼吁要传承优良的建筑传统,文章说明事理形象且逻辑分明,单元导语中强调要培养学生阅读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同时要分析作者阐释说明的特点,学习提示中有“学习文章用严密、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释原理的方法”。学习提示为:“阅读本文,要注意文章如何用简介而又准确的语言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重点把握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的含义;思考为何不同的建筑‘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学习这篇文章要体会科技论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用严密、准确的语言介绍、阐述原理的方法,还要想一想作者的语文素养对他的研究与思考有什么帮助。”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法”“词汇”“可译性”的含义 2. 分析打比方、对比说明事理的方法 3. 感受梁思成对于中国建筑的民族自豪感和作者兼容并包的文化视野和横贯古今的历史视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打比方、对比说理的说明方法。 难点:“文法”“词汇”的写作目的。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教师活动 介绍梁思成即使成了半残之人,在二战期间不顾一切地在极端条件下致力于学术,用英文写成《图像中国建筑史》的故事。然后听听学生的想法,你们觉得梁思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那么,如此伟大的梁思成先生是如何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呢? 环节一二:复习回顾 教师活动 上节课,我们已经将文章划分成了五个部分 1~2 段 :中国建筑体系概说 3 段 :概括中国建筑九大特征 4~7段 :总结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8~9 段 :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意义 10段:呼吁用中国建筑的优良传统。 并梳理了文章的结构为“总—分—总”,在讲解前两个部分时,我们说作者在写九大特征的时候呢没有随意而写,而是先介绍结构特征,再介绍装饰特征,在写作顺序上是由整体到局部,对局部的介绍又是从下到上,从内而外写的。条理非常严谨科学,与我们作为游客的由外到内的观察视角不同,展现了作者作为一名建筑学家成胸在竹,运筹帷幄的气度。 那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接下来的三个部分,看一看中国建筑还有何特征。 环节三四:深入文本,探析背景 教师活动 一、理解“文法”和“词汇” 1.第三部分4———6段在讲什么? 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2. 什么是“文法”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4-7段,圈点勾画可以解释“文法”的句子或词语,给文法下一个定义。 明确:“文法”是建筑上的规则、惯例、风格、手法,因为和语言文字的惯例、法式基本一致,称之为中国建筑的“文法”。 3. 我们用同样的方式给“词汇”下一个定义。 词汇是一组建筑的构件和因素 4. 这种“文法”有什么特点呢? 这种“文法”具有拘束性,同时也有运用的灵活性 5.“拘束性”会引起什么样的结果呢?灵活性呢? (拘束性)由于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组织起来的,所以具有共同的特性和特色———即我们说的中国味儿。 (灵活性)可以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形体,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二、理解“可译性” 6.第8、9段讲的是什么? 明确:建筑的“可译性”,即不同的建筑可以被其他的名族乃至国家的人理解、欣赏。同时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一种文化想要走向世界,它必须具有可译性” 三、理解比方,深入写作背景 4.“文法”“词汇”和“可译性”这三个词原本是形容什么的? 明确:形容语言和文学的。 5.那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