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4.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 5.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理课件的演示,说出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了解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说出晨昏线的特点并学会判断晨线、昏线。(地理实践力) 2.结合实际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3.联系现实生产和生活,计算不同地点的地方时和区时。(地理实践力) 4.掌握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规律,并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2.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的计算 3.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教学难点】 1.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2.晨昏线的画法; 3.时间的计算; 【自主预习】 一、地球自转 1.方向:①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② 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③ 方向旋转。 2.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均约为④ ,极点无角速度。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⑤ ,极点无线速度。 3.周期 (1)自转一周需23小时56分4秒,为一个⑥ 。 (2)一昼夜为24小时,为一个⑦ 。 二、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 (1)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2)分界线 ⑧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 ⑨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 2.昼夜交替 (1)原因:地球自转。 (2)周期:24小时,即一个太阳日。 (3)意义:各地温度发生⑩ 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即 现象。 【素养培育】 天和核心舱由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发射,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494秒后,天和核心舱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12时36分,天和核心舱的太阳能帆板两翼展开且工作正常,发射任务取得成功 。 作为低纬度滨海发射基地,文昌航天发射场不仅可以满足中国航天发展的新需要,还能借助接近赤道的较大线速度,以及惯性带来的离心现象等优势,使火箭燃料消耗大大减少(同型号火箭运载能力可增加10%),亦可通过海运解决巨型火箭的运输难题,并提升残骸坠落的安全性。文昌所在发射中心完全对外开放,现已具备发射能力。 任务1 我国目前有四大航天发射基地,分别是山西太原、甘肃酒泉、四川西昌、海南文昌,与其他三个基地相比,文昌发射基地选址建设的最突出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任务2 从地球自转的速度看,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的角速度有何特点 【知识梳理】 一、地球自转的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在下面图中添上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2.周期:1恒星日(23时56分4秒) 3.速度 角速度 除极点外,任何地点都相等,约为15°/小时,极点为零 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零 [特别提示] (1)赤道的自转线速度最大,为1 670千米/小时;其它各纬度(φ)的线速度(νφ)与赤道线速度ν0的关系为:νφ=v0cos φ。 (2)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①纬度: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②海拔: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昼夜半球 (2)昼夜界线:AB线为晨昏线。 (3)交替周期:1个太阳日。 [特别提示] 昼夜现象产生是由于“地球不透明、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造成的。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既有昼夜现象,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年 2.产生时差 (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如上图,同纬度的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