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排闼送青来 ———《劝学》《师说》联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劝学》《师说》两篇共同构成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本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学会学习,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良好的学风,又是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两篇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虽然两篇文章论述的重点不同,但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终身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学会学习”等由很多相通之处,引导学生结合当下的学习生活,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对高一学生而言,两篇的学习一是积累相关文言知识,二是理解文章的观点,三是以及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要进行两篇联读,必须是在对两篇都有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否则就会为联读而联读,造成学生学习上的蜻蜓点水。联读的方式,一是求同,发现两者之间的共性,二是辨异,辨析两者之间的不同,三是修改,对文章的不足进行完善,三种方式都是在读懂的基础上发展学生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而这也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 梳理课文中“而”的用法,积累文中谈学习的名句,能用说理模式阐发自己的学习观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实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两篇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湖北省何煜山老师曾经把两篇文章撰写为一副对联: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从师而问,贵贱无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百工之人,知礼上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余嘉其能行古道。 学也,犹且博见参省知明矣。君无性之异也,善假于物。积德成德,神明自得,取之于蓝,青之于蓝,一毫莫非,不耻下问;汇流成江海,跬步至千里,尔通其理惜须臾。 两篇课文对我们的学习观念、学习方法都有一定的启发。 活动一 知识擂台:学“而”时习之。 2.《劝学》“而”字 《劝学》(节选)一文中共有16个“而”,将“而”的用法加以分析归纳,可以发现这16个“而”都是连词,用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了多种关系,弄清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对研读课文很有帮助。 请同学们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1) 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⑥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5)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师说》“而”字 “而”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可用于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等多种语义关系。请根据句子中的关系,写出下列《师说》中的“而”的用法和意义。 (1)人非生而知之者( ) (2)惑而不从师( ) (3)吾从而师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