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276993

1.2 《齐桓晋文之事》 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11-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0次 大小:105477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20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以“喻”说理 ———《齐桓晋文之事》 主讲人:黄鹂斯 学习目标: 1.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 2..学习孟子因势利导、取譬设喻的说理艺术。 3.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1.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 思考:齐宣王言外之意是什么?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意图:希望能够效仿齐桓公、晋文公,通过武力的征伐,结盟诸侯,号令天下,成为“莫之能御”的霸主。 2.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补充材料】孔子曾多次与弟子谈论齐桓、晋文,论及齐桓公就有4次,论及晋文公有1次,论及桓公股肱之臣管仲的也有11次。《孟子》中也多处记录了孟子关于齐桓、晋文事的言论。 思考:孟子为何回答“臣未之闻也”? 材料: ①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 意图:不想讨论“以武力征伐”的事。 3.孟子真正想谈论的是什么? 意图:孟子想避开武力征伐的话题,想向齐宣王宣扬如何行王道。 (一)“牛羊”之说,投其所好。 通过“牛羊之说”,孟子成功将话题引到“行王道”上,并成功获得了齐宣王的好感,齐宣王忍不住感叹: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二)“北海之说”,论为不为 文本1: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通过简单的设喻将道理从“恩足禽兽”引申到“百姓不见保”上,说明“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二)“北海之说”,论为不为 (二)“北海之说”,论为不为 (三)“缘木”之说,晓以利害 (三)“缘木”之说,晓以利害 文本2: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文本: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