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加边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 喀斯特地貌 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岩浆活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不直接塑造) ———喷出地表时才塑造地貌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褶皱山系和断裂带 —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 “为主” “为辅” (主要) 二、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使地表变得和缓 —碎屑产物离开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形成堆积地貌 —岩石崩解和破碎,碎屑产物留在原地。 高处以侵蚀作用为主,低处以堆积作用为主。 内力作用表现形式 东非大裂谷 ③板块水平张裂 高档建筑材料:大理石 ①石灰岩在地下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成为大理岩 ②岩浆受内部压力喷出地表塑造地貌。 ③板块水平挤压并伴随地壳抬升 外力作用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 在温度、水及生物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松散的风化物质留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水渗入岩缝结冰膨胀,使岩石崩解。 ①表层受热膨胀,与较冷内部剥离。 ②岩石由各种矿物组成,各矿物膨胀不一,产生裂隙。 温度作用下: 生物根系膨胀、分泌酸性物质对岩石风化 黄山松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花岗岩球状风化作用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侵蚀作用与地貌 测评P68 流水侵蚀: 流水溶蚀: 风力侵蚀: 冰川侵蚀: 波浪侵蚀: 河流峡谷、瀑布、地表的沟壑 喀斯特地貌(如桂林山水,云南石林) 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等 冰斗、角峰、U形谷 海蚀柱、海蚀崖等 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侵蚀作用使被侵蚀掉的产物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干旱地区 可溶性岩石地区 有冰川分布的地区 河流流经地区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流水侵蚀地貌: 长江峡谷 黄土高原 丹霞地貌 千沟万壑 侵蚀作用—流水溶蚀 溶解了二氧化碳的水形成碳酸对石灰岩进行溶解,溶解后的溶液流走,在原地留下侵蚀地貌。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外力作用表现形式 侵蚀作用 风蚀蘑菇 (风力侵蚀)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外力作用表现形式 (冰川侵蚀) 冰斗:由雪蚀凹地演化成的斗状基岩冰川侵蚀地貌 角峰 U型谷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波浪侵蚀地貌 海蚀崖 海蚀柱 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导致物质逐渐沉积的作用。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冰川堆积 堆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洪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堆积物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具有分选性 河流的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 堆积物颗粒大的先堆积,颗粒小的后堆积,具有分选性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3.堆积作用与地貌 测评P68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外力作用表现形式 (冰川堆积) 冰碛堆 冰碛湖 杂乱无分选的冰川堆积物 冰川携带的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流水堆积作用与地貌 山前冲积扇 冲积平原 下游三角洲 风力堆积作用 沙 丘 沙 垄 黄土高原的形成 风从缓坡来 风力作用 地区 特点 典型地貌 示意图 风的源地附近 风力强,以侵蚀作用为主 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 离风源较远地区 风力减弱,以堆积作用为主 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风力堆积地貌 北海银滩 海水堆积地貌 [特别提醒] 区分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风化作用。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