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试卷(三)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6个小题,每题3分,计48分) 1.(2023·南阳高二上期中)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将不孝视为重罪,鼓励父母告发子女不孝,针对不孝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的刑罚,赡养老人逐渐成为强制性义务。这反映出秦代( ) A.尝试采用外儒内法统治策略 B.改变了以法为教的治国方针 C.社会稳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 D.维护纲常伦纪是其立国根基 2.(2024·鸡西高二检测)《礼记·曲礼》有关复仇之义,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律规定:“敢私复仇者加刑,家属徙边”。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魏的律令呈现出( ) A.复古主义的特色 B.严刑峻法的特色 C.程序简化的特色 D.以儒入法的特色 3.(2023·南阳高二上期中)《唐律疏议》规定:“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殴者,斩;过失杀者,流三千里;伤者,徒三年。若子孙违犯教令,而祖父母、父母殴杀者,徒一年半;以刃杀者,徒二年。”这体现了,唐朝( ) A.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 B.司法坚持重罪轻罚原则 C.借助法律以维护儒家伦理 D.基层百姓教化成果显现 4.(2023·南阳高二上期中)宋代各级政府大力倡导建立宗祠、修纂族谱,使得编修族谱成为一种常态。在族谱的编纂过程中,一些宗族会将对族人的约束性规定以及违反规定将予以何种处罚直接写入谱例中,于是族谱逐渐成为调节宗族内部关系的规范。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伦理日益世俗化 B.中央集权明显加强 C.统治者开始尊崇儒术 D.地方权贵势力膨胀 5.(2024·滁州高二联考)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一些重要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表明中国( ) 出处 法律条文 汉简《二年律令·告律》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唐律疏议·斗讼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大明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A.法律制度的随意性较强 B.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 C.地方司法权力受到制约 D.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 6.(2023·临沂高二下期末)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强调,“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时任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在其《聪训斋语》中说:“父母之爱子,第一望其康宁,第二冀其成名,第三愿其保家。”曾国藩认为教育子侄“不在多书”,只要有《庭训格言》和《聪训斋语》就够了。这可用于说明清朝( ) A.士大夫重视家风教化 B.士人强调礼法一脉相承 C.传统文化在不断更新 D.俭约不贪成为社会共识 7.(2023·临沂高二上期中)20世纪60年代,在工农业生产中,逐渐派生出女拖拉机手、女子测量队、女子地勘队等以女性为主体的工人队伍,她们被称为“铁姑娘”,成为那个时代怒放的铿锵玫瑰。“铁姑娘”群体的出现反映了( ) A.妇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 C.经济利益激发劳动者积极性 D.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精神风尚 8.(2024·贵州高二联考)我国自1950年着手草拟刑法典,但直到1979年7月,才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成文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也于次日颁布。这些法律的颁布( ) A.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有利于维护经济转型期的社会秩序 C.说明我国放弃了“以德治国”的方针 D.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进入全新阶段 9.(2023·赣州高二上期中)下表所示为当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劳模评选情况。我国劳模评选的变化( ) 时期 劳模精神 典型特征 代表人物 20世纪50—60年代 不畏困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无私奉献、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不怕牺牲、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多作贡献 “生产型”“技术革新型” 时传祥、王进喜、李四光、钱学森、华罗庚、焦裕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