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脆弱的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 品味本文平实、准确的语言。 2. 理解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律,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3. 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形成保护好自然环境,自觉遵循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掌握什么是生态学,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怎样维持相对平衡的;明白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后果。 (三)操作流程 1.主旨把握 (1)导入 可从本地区的环境状况导入本课(板书课题、作者)。 (2)感受文本 1)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确、流畅。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问题:地球上的生物与其周围环境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本文提示人类应该怎样对待环境? (3)把握内容及主旨 1)讨论上述问题。 【明确:地球上生物与其周围环境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招致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本文提示人类要保护好自然环境,自觉遵循生态平衡的规律。】 2)学生熟读全文。 2.语言品味 (1)品读课文第1 自然段 1)学生朗读课文第1 自然段。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1 自然段。 问题1:“这么多苍蝇如果均匀地分布到地球表面上,整个地球将完全被苍蝇覆盖,并且可厚达14 米,相当于四层楼房那么高。”———为了说明苍蝇覆盖整个地球的厚度,文中不仅列出了具体数字,还以楼房的高度来作比较,这是为什么? 问题2:“因为任何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都受到其他生物和周围环境的制约,使它们都保持在一定的数量和范围之内。也就是说,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这里前后有两句话,它们的意思完全一样,删去后面一句好吗?为什么? 3)讨论上述问题。 【明确1:楼房的高度比数字更为直观,用楼房作比较,可使人们对苍蝇的厚度有更具体的印象】 【明确2:不好,两句意思虽然一样,但后一句是从前一句概括而来的,更为准确地表达了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这一概念。】 (2)品读课文第2 ~5 自然段 1)学生朗读课文第2 ~5 自然段。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2 ~5 自然段。 问题1:“分解者主要由细菌和酶组成,它们将动植物残体腐蚀、分解,并还原给大气,使物质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循环。”———句中“腐蚀”“分解”“还原”这几个词的次序能够改变吗?为什么? 问题2:“这种平衡既微妙,又脆弱,一旦平衡被打破,常可招致灾难性后果,甚至能将整个生态系统摧毁。”———你能以开巴普大草原上的鹿群的变化为例,解释句中“微妙”和“脆弱”的含义吗? 3)讨论上述问题。 【明确1:不能改变。“腐蚀”是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分解”是一种物质通过化学反应而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还原”指含氧物质被夺去氧。腐———分解—还原,反映了动植物由残体变成化学元素的过程。】 【明确2:“微妙”在这里是指狼、山狮与鹿群之间,鹿群和牧草之间存在的需要经过仔细观察、比较才能发现的微妙平衡关系。“脆弱”是指这诸多因素的平衡极不稳定,极不牢固,只要其中一个因素稍有变化,平衡就会被打破。】 3.义理探究 (1)设问:很多国家不仅对珍惜动物(如天鹅、熊猫等)加以保护、严禁猎杀;同时,对一般野生动物也加以保护、禁止大量捕杀。你能以一种野生动物为例,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对这种保护措施加以解释吗? (2)学生各自思考。 (3)小组讨论。 (4)全班集中讨论(可由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明确:教师引导,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4.能力训练 (1)设问:本文向读者介绍了许多关于生态系统的知识,你能将其筛选出来吗?请把相关语句抄下来。 (2)学生书面作业。 (3)讨论上述问题。 【明确:①“某一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叫做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种群就组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