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加法运算率例题1.2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课时加法运算率例题1.2。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对加法交换律的探索、发现过程,概括出加法交换律以及通过情景图来呈现信息,再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来探究加法结合律,让学生发现加法运算的特点,能够用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探究出来的规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实现由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转化,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学生的思维逐渐由直观形象向深入分析转变,开始构建更为复杂和抽象的思考能力,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总结归纳能力逐渐开始有了雏形。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概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思考,总结出规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 通过经历对加法运算定律的探究、发现过程,初步感知代数思想。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应用它们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字母表示的意义。 教法学法 讲授法 交流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 师生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 动 一 回 顾旧 知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办法,使得左边的星星和右边的一样多呢? 想一想,你能想出几种办法? 画一画,请画出你的办法,有几种则画出几组。 列一列,这样操作的背后的算式是什么? 学生预设一: 列式: 2+3=5 学生预设二: 列式:5-3=2 思考:仔细观察,这两种办法有什么不同点?那为什么这两种办法都可以使左边的星星和右边的星星一样的呢?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预设一:都是2、3、5这三个数,只是位置不同。 学生预设二:加法算式中的和变成了减法算式中的被减数。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是表面上的联系,仔细思考让两边星星从不等的关系走向相等,关键是哪个数呢? 师:这其实就是加和减的互逆式,也就是减法其实是加法的逆运算。 想一想,画一画,列一列,回答问题。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向守恒的方向思考,为本节课学习加法交换律做铺垫。 活 动 一 导入新知 【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森林里有一只狐狸,有一天它扛着两个袋子,前面一个袋子装着大米,后面的袋子装着黄豆,狐狸走着走着觉得很累了,这时,小刺猬对它说,你把黄豆放前面,把大米放后面就不那么累了,同学们,你们觉得呢?小刺猬说的对吗? 学生预设 :不对,米还是那袋米,黄豆还是那袋黄豆,它们只是变了位置,重量没有变。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知识后,这道题就知道答案啦。 听故事,回答问题。 以趣味小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加法交换律埋伏笔。 活 动 二 学习探究 交流新知 【学习探究一】 师:同学们们,今天森林王国要举行智力大比拼,比一比,看看谁算的又快又准!同学们,你们也一起跟着它们来计算,看看谁更快。 师:不一会,小松鼠就算好啦。 议一议:小松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1:12+25和25+12都是求12和25的和,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2:500和300也是,算出了500+300就算出了300+500的和。 学生3:加数相同的左边算式的结果就是等于右边算式的结果。 学生4:左边和右边并排的两个算式只是加数的位置交换了。 师:同学们说的都对,我们把这些式子整理一下。 12+25=37 500+300=800 30+20=50 1200+650=1850 25+12=37 300+500=800 20+30=50 650+1200=1850 归纳发现这些算式可以分成这四组。并且发现了这四组算式都有一个 特点:每组算式的结果都相同,加数虽然相同,但位置交换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12+25=25+12 500+300=300+500 30+20=20+3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