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科学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1302698
【大单元教学设计】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的成因》 单元教学规划 3.11《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学设计(含练习)
日期:2024-11-28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3次
大小:879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张
单元
,
教学设计
,
练习
,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
3.11
,
规划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天气的成因》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人教鄂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天气的成因 单元主题 本单元《天气的成因》旨在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界中天气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理解大气运动、水循环等基本过程如何共同作用于地球表面,形成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对天气变化原因的认识,还能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大气运动:理解大气中温度差异导致的空气流动,包括风的形成和风向变化。 水循环:掌握水在地球的表面和大气之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流入水体等环节。 天气系统:认识常见的天气系统(如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学习内容 观察并记录日常天气变化,识别不同的天气类型。学习并解释风的形成原理及风向判断方法。探究水循环的过程,理解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分析简单天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变,预测基本天气趋势。 学业要求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具备初步的天气预报能力,能够根据天气图分析简单天气系统的移动趋势。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学会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并得出结论。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实验活动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天气成因的复杂过程。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从日常现象出发,探索天气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强调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观察分析能力,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而,他们对于天气成因的深入理解尚显不足,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和实验验证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案例,帮助他们构建科学概念,提升科学素养。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树立大气运动和水循环是天气变化基本动力的观念。理解天气系统对局部和全球天气的影响。 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天气数据的能力。鼓励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模型构建的方法探究天气成因。 探究实践 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天气观测实验,如风向标制作与风向测量。模拟水循环过程,加深对水循环机制的理解。 责任态度 增强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理解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完成科学探究任务。 单元结构化活动 1. 引入阶段:通过展示不同天气现象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天气成因的探究主题。 2. 理论学习:讲解大气运动、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结合图表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3. 实验探究: 风向标制作与风向测量:让学生亲手制作风向标,并在户外进行风向观测。 模拟水循环:利用沙盘、水等材料模拟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天气事件,分析天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预测未来天气趋势。 5. 综合应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次简易的天气预报活动,展示学习成果。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探究、案例分析等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情况及问题解决能力。 表现性评价:通过学生制作的风向标、水循环模型及天气预报展示,评价其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知识测试:设计包含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的测试卷,检验学生对天气成因核心概念的理解程度。 自我反思:鼓励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促进自我提升。 第十一课时《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水在自然界中的三种主要形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相互转换的过程;理解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包括蒸发、降水、流入水体、地下水等;能够用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五下第二单元第6课《空气的成分》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11-25)
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五下第二单元第9课《燃烧》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11-25)
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五下第二单元第7课《氧气》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11-25)
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五下第一单元第5课《我们的健康档案》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11-25)
青岛版六三制科学五下第二单元第8课《二氧化碳》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11-25)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