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光 的 色 散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物体的颜色。 【教学难点】色光的混合。 【教学准备】 教师:放大镜、三棱镜、多媒体课件、白屏。 学生:红、蓝、黄玻璃片,白屏,红、绿、黄纸及颜料,三棱镜,光源。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问题:大家都看到过彩虹吧 你们知道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吗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二、进行新课 1.光的色散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单色光不能分解,那么白光是不是单色光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演示1:让一束光穿过狭缝射在三棱镜上,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能看到什么现象(屏离棱镜不要太远)。 演示2:把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棱镜旁边(两个棱镜要靠得近些),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又能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 (1)在演示1中,学生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后,不但改变了方向,而且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上的颜色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在演示2中,学生可以看到彩色光带将重新会聚成白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理性化。师生共同活动得出以下结论: ①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 ②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光的“三原色” 引起学生兴趣;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 紧接着教师打开教室的电视机,把放大镜发给几个同学,让同学们用放大镜看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电视机屏幕上显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没有拿放大镜看彩电画面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课本图。 (1)红、绿、蓝叫作光的三原色。 (2)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3.物体的颜色 演示3:在演示1实验中,在白屏前分别放置红色、蓝色玻璃,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演示4:在演示1实验中,在白屏上分别贴上红纸、绿纸,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 (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练习:只用红光照射一盆红花,它的叶子和花分别是什么颜色 培养学生分 析实验现象 的能力 引出光的三 基色 通过练习, 锻炼学生的 应用能力 三、小结作业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光 的 色 散 1.光的色散 白光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2.物体的颜色 【教学反思】 在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发现: 1.本节课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情景。比如在引入中,利用彩虹的传说,让学生兴趣盎然。然后再通过实验将“彩虹”呈现在课堂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得他们展开讨论,得出白光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结论;再比如,在介绍光的三原色时,让学生通过放大镜去观察电视机,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强化STS教育。 2.成功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由于光的色散概念较为抽象,实验现象也很不明显,所以多媒体课件在这堂课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比如在讲解彩虹的成因这个知识点时,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为直观的图像信息,解决了在初中物理知识中没有提及折射率概念的问题;再比如在讲解不透明物体颜色这个知识点时,由于实验器材有限,无法找到单纯的光源,但不做实验,只是传授学生势必非常难以理解。但是精心设计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在课后练习此知识点时反馈非常好。 同时也发现: 1.良好教学情景不仅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而且还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空间。例如,“彩虹传说”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花费时间过长,导致整个课堂时间过于紧张。没有时间处理习题。可以通过提问引入“你见过‘雨后彩虹’吗 谈谈你的‘发现’或提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